第4章 第2节 第2课时 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 走科技强农之路(新说课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册地理(人教版).docx
第4章第2节第2课时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走科技强农之路(新说课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册地理(人教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第4章第2节第2课时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走科技强农之路(新说课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册地理(人教版)
设计思路
结合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及人教版地理教材的特点,本节课以“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走科技强农之路”为主题,围绕教材第四章第二节内容进行设计。课程将以实际问题导入,引导学生分析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使学生认识到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最后,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现状,激发学生关注家乡农业发展的热情,树立科技强农意识。
核心素养目标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地理实践素养: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分析不同地区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提出因地制宜的农业发展建议。
2.地理思维素养: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使其能够从空间视角看待农业发展问题,认识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3.地理价值观素养:培养学生正确的地理价值观,理解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关注可持续发展,树立科技强农意识。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核心内容:理解“因地制宜”的农业发展原则和“科技强农”的路径。
-详细列明:本节课将重点讲解不同地区的气候、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以及如何根据这些条件选择合适的农作物和农业技术。
-举例解释:例如,讲解东北地区的黑土地适合种植大豆和玉米,而南方多雨地区适合水稻种植,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掌握因地制宜的农业布局原则。
2.教学难点
-难点内容:理解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应用及其对提高农业产出的作用。
-详细列明:学生可能难以理解现代农业科技如智能农业、生物技术、农业机械化等如何具体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举例解释:比如,在讲解智能农业时,可以具体介绍如何通过无人机监测作物生长情况,以及利用大数据分析预测天气变化,帮助学生理解科技对农业生产的实际帮助。此外,难点还包括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案例分析中,如分析某个地区如何通过科技手段解决特定的农业问题。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
2.辅助材料:准备相关地区的卫星地图、农业科技应用案例的图片、农业生产统计图表,以及相关视频资料。
3.实验器材:无需特殊实验器材。
4.教室布置:将教室划分为小组讨论区,每组配备必要的学习工具,如笔记本电脑或平板电脑,用于查询资料和小组交流。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走科技强农之路”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我国农业发展面临哪些挑战吗?为什么不同地区种植不同的农作物?”
-展示一些关于不同地区农业发展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地理环境对农业的影响。
-简短介绍“因地制宜”和“科技强农”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因地制宜”的定义,包括其主要考虑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详细介绍不同地区的气候、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以及如何根据这些条件选择合适的农作物和农业技术。
-通过实例,如东北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农业差异,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因地制宜”的实际应用。
3.走科技强农之路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农业科技应用案例进行分析,如智能农业、生物技术、农业机械化等。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意义以及科技如何解决农业问题,提高生产效率。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家乡农业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科技解决实际问题。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科技强农”的未来发展趋势或改进方向,并提出创新性的想法或建议。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科技强农”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科技强农”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