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农业 第2课时 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 走科技强农之路 说课稿-2023-2024学年八年级地理上学期人教版.docx
4.2农业第2课时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走科技强农之路说课稿-2023-2024学年八年级地理上学期人教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走科技强农之路”为主题,通过分析我国不同地区的农业特点,引导学生认识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结合教材内容,设计了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科技对农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地理观察、分析和思考的能力,认识我国农业发展的区域差异。
2.增强学生的地理实践力,通过实践活动体验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的地理责任感和可持续发展意识,认识到科技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我国的基本地理特征,包括地形、气候等对农业的影响,以及一些基本的农业知识,如农作物种植、养殖等。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八年级学生对地理学科普遍感兴趣,喜欢通过地图、图片等直观材料学习。他们的学习能力较强,能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理解地理现象。学习风格上,部分学生偏好通过实践操作来学习,而另一部分学生则更倾向于通过阅读和思考来掌握知识。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部分学生在理解地理概念时可能存在困难,如对“因地制宜”等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此外,学生在分析农业发展与科技关系时可能缺乏实际经验,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此外,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时可能面临操作技巧不足、团队合作等问题。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讲解农业发展的基本原理,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
2.讨论法:组织学生就“因地制宜”和“科技强农”的话题进行小组讨论,激发思维碰撞。
3.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应用。
教学手段:
1.多媒体展示:利用PPT展示农业发展的图片、视频资料,增强直观感受。
2.地图教学:通过地图分析不同地区的农业特点,提高空间思维能力。
3.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模拟农业科技实验,体验科技对农业的促进作用。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农业景观图片,如东北的麦田、江南的水稻田、西北的牧场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不同地区的农业景观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吗?
-引出课题:《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走科技强农之路》。
2.讲授新知(20分钟)
-讲解“因地制宜”的概念,解释其与农业发展的关系。
-分析我国不同地区的农业特点,如气候、地形、土壤等对农业的影响。
-介绍我国农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强调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案例讲解,展示科技在农业中的应用,如节水灌溉、现代农业技术等。
-组织学生讨论:如何结合当地实际,发展特色农业?
3.巩固练习(10分钟)
-分组活动:每组选择一个地区,分析该地区的农业特点,并提出相应的科技发展建议。
-小组展示: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组进行点评。
-教师点评: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总结和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
4.课堂小结(5分钟)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因地制宜”和“科技强农”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
5.作业布置(5分钟)
-完成课后思考题:结合所学,思考如何利用科技手段提高家乡农业的效益。
-收集相关资料:查找关于现代农业技术的文章或视频,准备下节课的分享。
-下节课准备:预习下一课内容,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特色农业。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方面: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因地制宜”和“科技强农”的基本概念。
-学生能够识别和分析我国不同地区的农业特点,如气候、地形、土壤等对农业的影响。
-学生能够了解我国农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认识到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学生能够列举并解释科技在农业中的应用案例,如节水灌溉、现代农业技术等。
2.能力培养方面: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增强了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提升了地理观察、分析和思考的能力。
-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展示中,提高了口头表达和沟通能力。
3.思维发展方面:
-学生能够运用地理思维,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分析农业发展问题。
-学生在讨论中学会了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了批判性思维。
-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提出具有创新性的农业发展建议。
4.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学生认识到农业发展对国家经济和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