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试论英汉互译中语言及文化不可译性.doc

发布:2017-08-30约4.23千字共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试论英汉互译中语言及文化不可译性摘要:由于英汉语言的起源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其产生的种类可以分为语言的不可译性和文化的不可译性。英汉互译中的不可译现象一直是翻译界长期争论的问题。文章从不同的视角具体分析英汉互译中的不可译现象,指出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文化和语言的不可译性都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得到克服,尽可能地达到可译。 关键词:英汉互译;不可译;语言;文化, 可译性和不可译性是翻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在英汉互译的过程中,由于两种语言存在巨大差异,再加上文化的干扰,从而使得一种语言中的很多表达在另外一种语言中很难找到对应的表达,这就是不可译性。奈达在《对等的原则》一文中提到“语言间不可能做到完全的对等,因此也没有完全准确的翻译。译文的总体印象只会接近原文,而不可能在具体内容上一致。”英国语言学家、翻译家Catford在《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中根据不可译性产生的原因将不可译性分为“语言学上的不可译性”(1inguistic untranslatability)和“文化上的不可译性”(cultural untranslatability)。本文就将从这两个角度来分析不可译性在英汉互译中的体现。 一、语言上的不可译性 语言的不可译性指在语言形式方面,译语没有形成与源语文本相对应的形式特征。这主要源于两方面的原因:(1)源语的多个词汇或语法单位共有一个语言形式,这无法在译语中得到合适的体现。(2)源语的一个词汇或语法单位有多个语言形式,同样,这也无法在译语中得到合适的体现。英语和汉语这两种非亲属语言在进行转换时,必定存在很多障碍,也就是不可译。本文所指的语言上的不可译性主要体现以下方面: 1 语音的不可译性 英语和汉语隶属于不同的语言体系,拥有不同的语音系统,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有些语音现象在另一种语言中不存在对应的形式,导致翻译的不准确。 谈到语音的不可译性,许多研究者都会以赵元任先生著的《施氏食狮史》“石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为例。此文写于20世纪30年代,限制性地使用一组同一读音但字形不同的汉字来行文,四种声调以及卷舌音等汉语特有现象使该文成为不可译典型。该段文字用汉语口语尚且无法表述清楚其意思,翻译成与之具有同等意义和语音特点的英语更是不可能。 又如,英语中的句子:“Cat,cat,cat,catch thefat rat fast.”如果将其直接翻译成:“猫,猫,猫,快抓住那只肥老鼠”,就只能将其意思翻译出来,而失去了源语中的那种语音效果所表达出的着急、催促而又朗朗上口的意境。 2 文字特征的不可译性 汉语是表意文字,而英语是表音文字,两者在书写上大相径庭,故两者的文字特征无法互译,如:“于是,暮色中匆匆的人群里,总有我赶路的身影,雨里、雾里、风里、雪里,只盼着早些回家……”,原文这四个“里”字结构简短又对称,读来有一种节奏感和旋律美,读者能感受到主人公的步履匆匆和急于回家的迫切心情,而在英文中却无法再现。 再如:汉语中有一种拆字的写作技巧,具有明显的方块字特征,基本上无法将其转译。有人就利用汉字的结构特点写了这样的一首诗:“水有虫则浊,水有鱼则渔,水水水,江河湖淼淼。木之下为本,木之上为末,木木木,松柏樟森森”。这首诗的不可译性就在于它巧妙地运用了汉字结构特点,拆开表达,采用了对仗的修辞手法组成诗句,却仍然传递一定的意义。不论如何将它翻译成英语,修辞效果和原诗的语义不可能同时保留。 3 语法结构的不可译性 英语属于屈折语,有形态变化,而汉语为分析语,从严格意义上讲,没有形态变化。因此,在英汉对译过程中,一种语言用语法手段表达的内容,另一种语言有可能用词汇手段来表达,反之亦然。此外,与英语相比,时间顺序原则是汉语最普遍的语法规则,有独立的理据和很高的诊释力。汉语语法参照逻辑领域的原则多于参照语法的规则,而英语参照的多是语法范畴内的规则。因此在英汉互译的过程中无法实现“等值”,这在英汉语长复句的对译中尤为突出, 例如:“But though all increases of power andknowledge depend on human effort, the idea ofthe Progress of humanity, from which all theseparticular progresses derive their value, raises adefinite question of fact, which man’ s wishes orlabors cannot affect any more than his wishes orlabors can prolong Life beyond the grave.”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