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桌有多长》(说课稿)-2024-2025学年二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docx
《课桌有多长》(说课稿)-2024-2025学年二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课桌有多长》
2.教学年级和班级:二年级
3.授课时间:2024-2025学年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初步的测量意识和能力,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体会长度单位的应用。
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通过观察和比较,让学生理解长度单位的大小关系。
3.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沟通能力,在小组活动中,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完成测量任务。
4.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二年级的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长度单位的概念,如米、分米、厘米等,并对这些单位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他们能够进行简单的长度比较和测量活动,但还未形成系统化的长度单位概念。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二年级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心,对数学学习也表现出一定的兴趣。他们的学习能力逐渐增强,能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方式学习新知识。学习风格上,大部分学生偏好通过直观操作和动手实践来学习,对于需要抽象思维的活动可能需要教师更多的引导和帮助。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学生在学习长度测量时可能遇到的困难包括:
-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准确使用测量工具,如尺子;
-在实际测量中,如何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和单位;
-如何将测量结果进行记录和表达;
-在小组合作中,如何有效沟通和分工。教师需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和指导策略来帮助学生克服这些困难。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讲解长度单位的概念和测量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基本的长度概念。
2.实验法: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测量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测量过程,加深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3.讨论法: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测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培养他们的合作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手段:
1.多媒体课件:利用多媒体展示长度单位的图片和实例,直观展示长度概念。
2.测量工具:提供尺子、卷尺等测量工具,让学生实际操作,增强实践体验。
3.小组合作表格:设计小组合作表格,记录测量数据,提高学生记录和表达测量结果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老师出示一张课桌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在我们的生活中,课桌是我们常用的学习工具,那么你们知道课桌有多长吗?”
2.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桌有多长》,一起探究如何测量课桌的长度。”
二、新课讲解
1.老师介绍长度单位的概念,如米、分米、厘米等,并讲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学生跟随老师学习,通过观察和比较,理解长度单位的大小关系。
3.老师展示尺子、卷尺等测量工具,讲解它们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4.学生动手操作,尝试使用尺子或卷尺测量身边的物品,如书本、课桌等。
三、小组合作探究
1.老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一张课桌图片,要求小组合作测量课桌的长度。
2.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如何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和单位,以及如何进行测量。
3.小组合作完成测量任务,记录测量结果,并填写测量表格。
4.小组代表向全班汇报测量过程和结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讨论。
四、课堂练习
1.老师出示几道测量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老师巡视指导。
3.学生展示解题过程,老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堂小结
1.老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长度单位的概念、测量方法和注意事项。
2.学生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提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老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并对本节课进行总结。
六、作业布置
1.老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测量家中某件物品的长度,并记录测量结果。
2.学生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七、课后反思
1.老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和存在的问题。
2.老师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
1.**概念理解与应用能力提升**:
-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正确理解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的概念,并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这些单位进行简单的测量。
-学生学会了如何进行长度单位的换算,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2.**测量技能的提高**:
-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实际操作,掌握了使用尺子、卷尺等测量工具的基本方法,提高了他们的测量技能。
-学生能够准确地将测量结果记录下来,并能够用合适的方式表达测量结果。
3.**合作学习与沟通能力的增强**:
-在小组合作测量课桌长度的活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