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教学课件 作者 籍丹宁 第六章 国际贸易政策.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6章 国际贸易政策 6.1 国际贸易政策概述 6.2 国际贸易政策的历史演变 6.3 当代西方国家对外贸易政策的发展趋势 6.4 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对外贸易政策 6.5 我国的对外贸易政策 国际贸易政策概述 6.1.1 国际贸易政策的含义 6.1.2 国际贸易政策的内容与类型 6.1.3 国际贸易政策的性质 6.1.4 制定国际贸易政策的目的 6.1.5 制定国际贸易政策的主要依据 国际贸易政策的含义 国际贸易政策(International trade policy):是世界各国贸易政策和措施的总和,体现了世界贸易体制和贸易政策系统。 从特定的国家角度出发制定的贸易政策即对外贸易政策(Foreign trade policy),是一国政府在一定时期内为实现特定的政策目标,运用经济、法律或行政手段,对本国进出口贸易活动的方向、数量、规模、结构和效益所进行的一系列有组织的干预与调节行为,它从总体上规定了该国对外贸易活动的指导方针和原则。 国际贸易政策的内容与类型 对外贸易总政策和对外贸易具体政策 对外贸易总政策,是各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基本政策,是整个对外贸易政策的立足点。 对外贸易具体政策是在一国对外贸易总政策的指导下制定的涉及对外贸易某一方面内容的政策,包括进出口商品政策、国际服务贸易政策和国别政策等。 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 自由贸易政策是指国家不干涉、不限制进出口贸易,也不给予补贴和优惠,允许货物和服务自由进出口,使其在国内外市场上自由竞争的一种政策。 保护贸易政策是指为保护本国产业和市场,国家对本国出口商给予各种补贴和优惠以鼓励出口,同时采取各种措施限制货物和服务进口的一种政策。 国际贸易政策的性质 国际贸易政策是一个国家经济政策和对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隶属于国家上层建筑的一部分。 国际贸易政策作为国家经济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为国家经济总政策服务。在制定对外贸易政策时,既要考虑对外贸易本身的需要,又要考虑国民经济其他组成部分的需要。 对外贸易政策作为国家对外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服从于国家最高利益,配合外交活动。 一个国家的贸易政策是独立自主制定的,但由于它具有涉外性,因而在优先考虑本国利益的同时,还必须适当考虑有关国家的利益;除考虑国内政治经济环境外,还要考虑国际政治经济环境。 制定国际贸易政策的目的 促进经济发展与稳定 促进生产力发展 实现经济增长 达到外部均衡 完善经济体制:对外贸易政策的科学制定,可以促进一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同时亦能加强并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获取良好的国际政治与经济环境:一国在制定贸易政策时必须考虑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联合国各种决议的实施及同贸易伙伴国之间的关系。 制定国际贸易政策的主要依据 一国对外贸易实行自由贸易政策还是推行保护贸易政策,一般由以下因素决定: 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 经济发展战略 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各种利益集团力量的对比 政府决策者倡导的经济理论与贸易思想 本国与别国的政治经济关系 国内的政治和社会因素 国际贸易政策的历史演变 6.2.1 重商主义的贸易政策 6.2.2 自由竞争时期的贸易政策 6.2.3 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超保护贸易政策的兴起 6.2.4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贸易自由化 6.2.5 新贸易保护主义兴起 6.2.6 新自由主义的贸易政策 6.2.7 战略性贸易政策 重商主义和自由竞争时期的贸易政策 重商主义的贸易政策在本书4.1小节中已有介绍,在此不在赘述。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各国贸易政策均倾向于鼓励出口、限制进口。 自由竞争时期,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地位也不同,因而就采取了不同的对外贸易政策。 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超保护贸易政策的兴起 超保护贸易政策与自由竞争时期的保护贸易政策相比有着明显的区别:它不是防御性地保护国内幼稚工业,以增强其自由竞争能力,而是保护国内高度发达或出现衰落的垄断工业,以巩固对国内外市场的垄断,是一种侵略性的保护贸易政策;保护阶级利益从工业资产阶级转向垄断资产阶级;保护的手短不仅仅是高关税,还有其他各种奖出限入的措施。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贸易自由化 美国作为世界政治和经济的新领袖,是二战后贸易自由化的积极倡导者,具体表现在: 建立促进自由贸易的国际组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欧洲经济共同体的一体化发展 实施普遍优惠制 放宽或逐步取消了进口限额、外汇管制等非关税壁垒措施 新贸易保护主义 美国是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发源地 新贸易保护主义相对传统的贸易保护主义的突出特点体现在: 贸易保护措施以非关税壁垒为主 保护的商品范围不断扩大 贸易政策转向更系统化的管理贸易制度 重点从限制进口转向鼓励出口,双边和多边谈判与协调成为扩展贸易的重要手段。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