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是教育的主体.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
新课程改革,犹如一股清新的风吹入校园,带给我们一个明媚春
天。但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入,也发现了存在于老师中的一些困
惑和问题。要确保课改的顺利推进,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几种观念的
一、传统观念中的学生观
传统观念中对学生的错误定位是学生是教育对象(客体),教师是
教育工作者(主体),忽视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化。学生是
“容器”,向学生头脑中灌注的知识越多,成绩(分数)就会越高;
学生是“兽”,教师是驯兽员,只要强化训练,学生就能“听话”
地照老师的意愿去做题、得分。学生是“填料”,学生是“模具”,
无论多少学生都会在这一个模具中成型;学生是“材料”,教师是
雕塑师,学生将随教师的意愿被塑造成“美丽的模型”。
二、教育是为了人的发展
1.教育是作为“主体人”的发展,而不是作为“手段”的发展。
教育活动是实践活动,教育过程是教育学的双边活动过程。因此,
在教育活动中存在着“双主体”,即:在教师的“教”中,教师是
主体,学生是客体,知识是媒体;在学生的“学”中,学生是主体,
知识是客体,教师是媒体。
基于这个知识,我认为:教育的本质是通过提高和发展学生个体
的主体性,使学生逐步地由自由人转变为社会人。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自身是发展和转变的主体,承认并尊重学生这个“主体人”,
是我们落实素质教育,面向全体,让学生全面、主动地得到发展的
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发展是通过自我设计、自我构建、自我努力
实现的。只有同时把自己作为认识和改造的对象,解决自己主观世
界的各种矛盾,它才能获得真正的发展。如果我们把人作为纯粹的
客体来对待,就不是在发展主体的人,而是在发展“生产手段”。
2.教育是创新能力的提高,而不是复制能力的提高。
教育的实质在于把人类优势的文明成果化为内在的心智结构。教
育的目的不是让学生能够“复制”知识,而是使知识成为学生的主
体能力,运用知识对客观事物进行改造和创新。例如:学生学习数
学,不是为了记住一些枯燥的数字和公式,而是为了运用公式去解
决实际问题;学生学习语言,不是为了记忆一些语法规则和词汇,
而是为了运用语言去进行交际、进行创造。如果通过教育,学生不
能够自己获得知识,不能够运用、更新、改造知识,只能够记忆知
识、复制知识,那学生岂不成了一台电脑,或一台复印机?这样的
知识再好又有什么意义,它怎么能够推动个人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
三、学生的发展是主体人的觉醒和主体人能力的提高
传统教育把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形象地比喻为“园丁”和“花朵”,
把教育过程的双主体共同活动变成了教师单项地传授知识,学生被
动地吸取知识的过程;把学生主体的成长过程等同于“园丁”培育
“花朵”的过程。这样势必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研究,不给学生
主体留下余地,学生就很少有机会开动脑筋质疑问难。这是因为上
述过程将教育管理和教师意志放在了第一位,压制了学生创造力,
使学生的主体人的地位发生了错位。
现代学生观认为,学生不能等同于“园丁”手下的“花朵”。教师
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思想性格各异的主体的人。冰心老人曾经
说过,我们可以给孩子以指导,但不能给孩子以思想。因为他们有
思想,且他们的思想多驻在“明日”的巢中。
现代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而主体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
是:要在人的内心和行为两个方面同时造就一个人,造就一个不同
于以前人的独立自主的、有热情、有个性、有尊严、有责任心的人。
也只有这样的人才是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需要的人。??不
要把教育看成是植物的栽培或动物的驯养那样的工作,更不能把教
育看成是工艺品、商品的生产过程。教育是通过主体,为了主体,
在主体间进行的一种精神交流和对话,关注的是整个人生世界的意
义。四、面向全体学生,关心和尊重每一个主体人。
我们懂得了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还不够,还要懂得以下
1.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无二的世界”。他还
说:“天赋为每一个正常的头脑打下必要的、充足的根基,使每一
个人都能成为创造者。”
我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是与众不同的,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长处。
例如:有的学生学习成绩平平,甚至有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