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2讲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生产理论.ppt

发布:2017-04-24约4.97千字共3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二讲 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生产理论;一、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3.流通过程不产生剩余价值: 在资本的总公式中,剩余价值表现为流通的结果,但是,剩余价值是不可能从流通领域中产生的,在商品流通中,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 (1)等价交换不产生剩余价值, 等价交换只是说明,在交换中,一种使用价值交换另一种使用价值,双方都得到利益,在货币作为媒介的交换中,交换的只是价值的形式,即由商品形式变成货币形式,因此,等价交换任何一方不会使价值量变化。 (2)不等价交换也不产生剩余价值 贵卖或贱买不能产生剩余价值; 资本家之间的个人欺诈,也不会产生剩余价值。 所以,马克思说:“可见,无论怎样颠来倒去,结果都是一样,如果是等价物交换,不产生剩余价值;如果是非等价物交换,也不会产生剩余价值,流通或商品交换不创造价值”;4.剩余价值的产生又离不开流通 (1)货币投入流通是剩余价值产生的条件 (2)剩余价值的实现,离不开流通领域 商品的价值,反映的是商品所有者之间的社会关系;流通领域则是商品所有者之间发生联系的场所,离开了流通领域,商品就无法出卖,包含在商品中的价值和剩余价值就无法实现。 由此可见,剩余价值不能产生于流通过程,但又离不开流通过程,它必须以流通过程为媒介。;5.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前提 资本家必须在市场上找到一种特殊商品。这种商品的买卖必须是等价的,但是在离开流通而进入生产过程使用之后,能使价值量增加,然后,再按等价卖出,从而使货币增殖,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剩余价值的产生,货币转化为资本,最根本的前提就是劳动力成为商品,因而,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前提。;(二)劳动力成为商品 1.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第一,劳动者必须有人身的自由;第二劳动者必须是一无所有。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历史的产物 2.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构成 (1)劳动力价值的决定 劳动力价值也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的。 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维持劳动者自身所必 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第二,养活 劳动者的家属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这用于延续劳动力的供给,第三,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这用于提供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需要的劳动力。 ;(2)劳动力价值的特殊性, 劳动力的价值是由一定的数量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来表现,并随生活资料的价值变化而变化;而一般商品的价值则是直接由生产和再生产它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并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劳动力价值的决定,包含有一个历史的道德的因素,它的价值是一个变数,而不是一个常数,各国的种类、范围、数量不同,一定期一定国家,是一个可确定的数量, 在劳动力价值的决定上,有两种倾向相反的因素在起作用:一方面,劳动生产率提高,使得生活资料价值日益降低,从而使劳动力价值趋于下降;另一方面,由于发展,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在数量上和质量上日益提高,进而使劳动力价值趋于提高,但在同一个国家同一时期内,必需的生活资料的范围又是一定的。;3.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 (1)劳动力的使用价值 劳动,作为具体劳动,能创造多种使用价值,即创造商品、创造价值。资本家所购买的,正是劳动者的这种劳动能力。 (2)劳动力使用价值的特殊性 劳动力使用价值的消费不是价值的消失而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创造,一般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在满足需要后就消失或转移。劳动力使用价值的消费,不是价值的消失或转移,而是再创造,对劳动力的使用本身就是新价值的产生,就是价值的源泉。 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劳动创造的价值始终大于劳动力本身的价值。;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2)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 资本主义社会并不能改变劳动过程的一般性质,但劳动过程作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一个侧面,又具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劳动者受雇于资本家,工人在资本家支配和监督下劳动,他们的劳动属于资本家,服从于资本家的安排,并且遵守资本家制定的劳动纪律,二是劳动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由于劳动过程是属于资本家的各种生产要素相结合的过程,那么劳动的成果即产品必然属于资本家。;2.价值增殖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不仅是劳动过程,而且更主要的是价值增殖的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在生产商品的过程中,一方面工人的具体劳动转移和保存了生产资料的旧价值,另一方面工人的抽象劳动创造了新价值,这样,价值形成过程既是活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又是物化劳动转移的过程。 ;(1)价值转移过程。 假定纺纱工人生产棉纱10公斤,消耗棉花10公斤,价值10元,机器等磨损部分的价值2元,2人生产10公斤棉纱花费4小时的劳动,2人一天劳动力的价值3元,当2人经过4小时的劳动,在生产过程中把10公斤棉花纺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