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商业银行的资本管理教案.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三节 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对策
一、提高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策略
(一)分子策略:通过增加资本的方式完成
商业银行增加资本的途径有两种
1.从外部融资:包括发行普通股或优先股、发行附属票据和公司债等。
1)发行普通股
优点:
(1)没有固定的股息负担
(2)没有固定的返还期,银行可以相对稳定的使用这部分资本
(3)预期收益相对较高
发行普通股的缺陷:
(1)影响原有股东对银行的控制权与获得的收益率。
(2)普通股的发行成本与资金成本相对较高,会给银行带来一定的经营管理压力。
2)发行优先股
优点:
(1)避免新增股东分散银行的控制权
(2)股息固定,但是有些优先股可以不必支付股息,例如:非累积性的优先股
缺点:
(1)股息固定:会减少银行经营的灵活性。
(2)发行成本高
(3)会降低银行的信誉
3)发行资本票据和债券
优点:
(1)对原有股东的控制权和收益率影响不大。
(2)发行的成本低。
缺点:
(1)不能永久使用
(2)有固定利息支出
财务杠杆效应的含义:
财务杠杆效应是指由于固定费用的存在而导致的,当某一财务变量以较小幅度变动时,另一相关变量会以较大幅度变动的现象。
也就是指在企业运用负债筹资方式(如银行借款、发行债券、优先股)时所产生的普通股每股收益变动率大于息税前利润变动率的现象。由于利息费用、优先股股利等财务费用是固定不变的,因此当息税前利润增加时,每股普通股负担的固定财务费用将相对减少,从而给投资者带来额外的好处。
2.从银行内部融资:提高银行的盈利性,增加内部资金的积累
(1)税后净利转入留存盈余账户即可增加银行资本金,可降低成本。
(2)留存盈余作为未分配利润保存着银行,其权益仍为普通股股东。由于不对外发行普通股,所以普通股股东不会因此遭受控制权的损失。
二、提高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策略
(一)分子策略:通过增加资本的方式完成
1.从银行外部筹措
2.从银行内部筹措两种方式
(二)分母策略:通过缩小分母来实现
1.通过降低风险加权总资产以及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资本要求。
2. 降低风险加权总资产:主要是减少风险权重较高的资产,增加风险权重较低的资产。
具体方法包括:
(1)贷款出售或贷款证券化,即将已经发放的贷款卖出去;收回贷款,用以购买高质量的债券(国债)
(2)尽量少发放高风险的贷款:
在达到监管当局要求的情况下,采用巴塞尔协议三所规定的内部模型后高级计量法来分别计量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
二、商业银行资本筹集方式的选择
银行在选择资本筹集方式是必须兼顾以下两个方面:
1.满足监管的要求
2.符合股东利益。
如果避开监管要求,从银行股东利益出发,资本筹集应当考虑以下因素:
(1)所有权控制:新增资本是否会稀释原有股东对银行的控制权
(2)红利政策:新增资本对银行的鼓励分发是否会产生影响,股东是否愿意接受这种影响
(3)交易成本:考虑新增所需交易成本
例题见教材39页论述题。
例题1:商业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经常主动采用的分母对策中,错误的是( )
A.缩小资产总规模
B.贷款出售或贷款证券化
C.收回贷款用以购买高质量的国债
答案:A
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管理
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的演变
1.1995年以前,我国对银行的监管重在准入和现场检查。
2.1995-2003年,开始于国际接轨。
(1)1995年我国的《商业银行法》根据《巴塞尔协议》的内容,规定了商业银行最低资本充足率必须达到8%。
(2)1996年时,《商业银行负债比例管理暂行监控指标》对资本定义、风险资产、风险权重、表外业务、资本充足率等进一步加以明确。
(3)2004年--至今
2004年初,银监会颁布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规定:规范了资本充足率的计算方法、规定了达到8%的最后期限是2007年1月1日。
2007年修改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资本定义、资本充足率计算方法进行了调整。
2012年6月,银监会颁布了《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该《办法》对资本充足率计算和监管要求、资本定义、信用风险加权资产计量、市场风险加权资产计量、操作风险加权资产计量、商业银行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监督检查、信息披露等做出了明确规定,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
我国资本充足率的现状
1.资本充足率水平总体有所提高。
我国买入了四大国有商行的不良贷款,使得四大国有商行的风险资产总量下降,从而提高了资本充足率。2007年底,中国银行也金融机构整体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首次达到国际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