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问题研究 如何提升我国西南喀斯特峰丛山地的经济发展水平 说课稿 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 地理 人教版(2019)必修一.docx
第四章问题研究如何提升我国西南喀斯特峰丛山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说课稿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第四章问题研究如何提升我国西南喀斯特峰丛山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说课稿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教学内容
本章节内容选自人教版(2019)必修一地理教材第四章“问题研究”,主要围绕如何提升我国西南喀斯特峰丛山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展开。具体内容包括:分析喀斯特峰丛山地生态环境特点、探讨适宜的农业发展模式、研究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平衡策略、以及探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等方面。通过本章节的学习,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地理学科的研究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学生将通过分析喀斯特峰丛山地的生态环境问题,形成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认识。同时,通过综合运用地理信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区域发展问题的综合思维能力。此外,引导学生关注西南喀斯特峰丛山地的特色,提升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
学生在进入高中地理学习之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常识,如对自然地理环境的认识、基本的地图解读能力以及简单的地理信息系统操作。然而,对于喀斯特地貌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学生的了解可能较为有限,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深化。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高一学生通常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现象充满好奇心,对区域发展问题有较强的探索欲望。他们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正在逐步形成,能够通过地图、图表等地理信息进行初步分析。学生的学习风格多样,有的学生偏好通过直观的地图和图像来理解地理概念,有的学生则更倾向于通过文字和数据分析来深入探究问题。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学生在学习本章节内容时,可能面临以下困难和挑战:一是对喀斯特地貌的地理特征理解不够深入,难以将其与区域经济发展联系起来;二是分析问题时,可能缺乏综合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难以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三是对于区域发展的复杂性和多因素影响的认识不足,可能导致分析结论过于简单化。因此,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并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克服这些困难。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计算机、投影仪、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
2.课程平台:学校地理教学平台、网络教育资源库。
3.信息化资源:喀斯特地貌相关图片、视频资料、地理信息系统数据、相关学术论文和报告。
4.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地理模型、实地考察照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展示西南喀斯特峰丛山地的自然景观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其特征。
2.提出问题:针对喀斯特地貌的特点,提出问题:“为什么喀斯特峰丛山地经济发展面临挑战?”
3.学生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想法,教师巡视指导。
4.总结引导: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喀斯特地貌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为后续新课讲解做铺垫。
用时:5分钟
(二)讲授新课(20分钟)
1.喀斯特地貌的特点及成因(5分钟)
-讲解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强调化学侵蚀作用。
-展示喀斯特地貌的典型景观,如溶洞、峰丛、峰林等。
2.喀斯特峰丛山地的生态环境问题(10分钟)
-分析喀斯特峰丛山地的生态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石漠化等。
-结合案例分析,探讨生态环境问题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3.提升喀斯特峰丛山地经济发展水平的策略(5分钟)
-分析适宜的农业发展模式,如生态农业、特色农业等。
-探讨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平衡策略。
-研究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
用时:20分钟
(三)巩固练习(15分钟)
1.练习题:发放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2.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练习题,分享解题思路和答案。
3.教师点评:针对学生解答中的共性问题,进行点评和讲解。
用时:15分钟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提问环节:教师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提问。
2.学生回答:学生举手回答问题,教师给予点评和反馈。
用时:5分钟
(五)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
1.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不同角色,如政府官员、企业家、村民等,就喀斯特峰丛山地经济发展问题进行讨论。
2.教师引导:教师引导学生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关注不同角色的利益诉求,分析解决问题的可行性。
用时:5分钟
(六)总结与拓展(5分钟)
1.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喀斯特峰丛山地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