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常见地貌类型——喀斯特地貌 教学设计 人教版(2019)必修一 地理 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docx
4.1常见地貌类型——喀斯特地貌教学设计人教版(2019)必修一地理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
4.1常见地貌类型——喀斯特地貌教学设计人教版(2019)必修一地理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
本节课内容选自人教版地理必修一,针对高中一年级学生。教材以喀斯特地貌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了解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分布特征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课程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喀斯特地貌的基本知识,提高地理思维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和描述能力,提升地理空间思维,理解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机制和生态环境影响。通过案例分析,增强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培养其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终身学习的态度。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及其地质特征;
②喀斯特地貌的分布区域和典型景观;
③喀斯特地貌对当地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2.教学难点
①理解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中的化学作用和物理作用;
②分析喀斯特地貌在不同地区的表现形式和差异;
③综合运用地理知识,探讨喀斯特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包括旅游开发、环境保护等方面。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本节课所需的教材或学习资料。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喀斯特地貌图片、分布图、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以增强直观感受。
3.实验器材:准备地质模型、岩石样品等,用于学生观察和实验操作。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配备投影仪和音响设备,以便进行多媒体教学和小组讨论。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展示我国著名的喀斯特地貌景观图片,如桂林山水、云南石林等,引导学生直观感受喀斯特地貌的奇特和美丽。
2.提出问题:喀斯特地貌是如何形成的?它对人类活动有什么影响?
3.学生回答:简要回顾已有知识,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讲授新课(20分钟)
1.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5分钟)
-讲解喀斯特地貌的地质背景和形成条件;
-介绍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包括化学作用和物理作用;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
2.喀斯特地貌的分布区域和典型景观(5分钟)
-展示喀斯特地貌的分布图,介绍其主要分布区域;
-介绍喀斯特地貌的典型景观,如溶洞、天坑、地下河等;
-分析喀斯特地貌景观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3.喀斯特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5分钟)
-讲解喀斯特地貌对农业、旅游、城市建设等方面的影响;
-分析喀斯特地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分布区域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小组代表发言:每组选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提问1: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中,化学作用和物理作用分别起到什么作用?
2.提问2:喀斯特地貌的典型景观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形成的?
3.提问3:喀斯特地貌对人类活动有哪些影响?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五、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
1.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分布区域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学生回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
3.教师点评: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点评和指导。
六、核心素养能力的拓展要求(5分钟)
1.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通过观察、分析喀斯特地貌景观,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2.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沟通和协作能力。
教学双边互动,确保教学过程流畅,紧扣实际学情,凸显重难点,解决问题及核心素养能力的拓展要求。用时共计45分钟。
知识点梳理
喀斯特地貌
1.喀斯特地貌的定义:喀斯特地貌是指由碳酸盐类岩石在长期的流水溶蚀作用下形成的地貌。
2.形成条件:
-碳酸盐类岩石:如石灰岩、白云岩等;
-水流:长期的流水溶蚀作用;
-温度: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
3.形成过程:
-化学作用:溶解作用、沉淀作用、交代作用等;
-物理作用:侵蚀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等。
4.分布区域:
-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地区;
-我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如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5.典型景观:
-溶洞:如广西桂林的七星岩、阳朔的银子岩等;
-天坑:如重庆武隆的天坑地缝;
-地下河:如云南石林的地下河。
6.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农业方面:喀斯特地貌地区土壤贫瘠,农业生产条件较差;
-旅游方面:喀斯特地貌景观奇特,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
-城市建设方面:喀斯特地貌地区地下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