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常见地貌类型——喀斯特地貌 说课稿 人教版(2019)必修一 地理 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docx
4.1常见地貌类型——喀斯特地貌说课稿人教版(2019)必修一地理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喀斯特地貌的成因、分布特点及典型景观。本节课选自人教版(2019)必修一地理教材,具体章节为“4.1常见地貌类型——喀斯特地貌”。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内容与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的地貌类型知识相联系,通过对比分析,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喀斯特地貌的独特之处。
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1)提升地理观察与描述能力,通过观察喀斯特地貌的图片和实际景观,发展学生的地理观察技巧;2)增强地理思维与推理能力,通过分析喀斯特地貌的成因和分布,培养学生运用地理原理进行推理的能力;3)培养跨学科思维,将地理知识与生物、化学等学科知识相结合,理解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4)提升地理实践能力,通过实地考察或模拟实验,让学生体验地理知识的应用。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明确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以便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强调。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重点讲解碳酸盐岩在流水的溶蚀作用下水溶解、岩层崩塌和溶洞形成的过程。
-喀斯特地貌的典型景观:重点介绍溶洞、溶蚀柱、峰林、溶岩平原等喀斯特地貌的典型形态及其特征。
2.教学难点
识别并指出本节课的难点内容,以便于教师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机理:难点在于学生难以理解碳酸盐岩在流水的溶蚀作用中的复杂过程,可以通过实例分析(如广西桂林的喀斯特地貌)和模拟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
-喀斯特地貌的分类与识别:难点在于学生如何从地理景观中识别出喀斯特地貌,可以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地貌类型的特征,结合实际图片和视频进行训练,提高学生的识别能力。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笔记本电脑、投影仪、白板、地球仪
-课程平台:学校地理教学平台
-信息化资源:喀斯特地貌的图片、视频资料、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地考察模拟软件、互动地图教学工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展示喀斯特地貌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貌吗?”
2.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没错,这就是喀斯特地貌。今天,我们就来深入了解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分布特点及典型景观。”
二、新课讲授
1.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
-教师讲解碳酸盐岩在流水的溶蚀作用下水溶解、岩层崩塌和溶洞形成的过程。
-学生跟随教师讲解,理解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机理。
-教师举例:广西桂林的喀斯特地貌,让学生了解喀斯特地貌的典型景观。
2.喀斯特地貌的典型景观
-教师展示喀斯特地貌的典型景观图片,如溶洞、溶蚀柱、峰林、溶岩平原等。
-学生观察图片,了解不同喀斯特地貌景观的特征。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能从这些图片中找出喀斯特地貌的共同特点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喀斯特地貌的共同特点是地表形态奇特、地貌类型多样。
3.喀斯特地貌的分类与识别
-教师讲解喀斯特地貌的分类方法,如溶洞、溶蚀柱、峰林、溶岩平原等。
-学生跟随教师讲解,掌握喀斯特地貌的分类方法。
-教师提问:“同学们,如何从地理景观中识别出喀斯特地貌?”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识别喀斯特地貌的关键在于观察地表形态的奇特性和地貌类型的多样性。
三、课堂活动
1.小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种喀斯特地貌景观进行讨论,分析其形成原因、特点及分布。
-小组内互相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2.实地考察模拟
-利用实地考察模拟软件,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体验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
-学生通过模拟实验,加深对喀斯特地貌形成机理的理解。
四、课堂小结
1.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分布特点及典型景观。
2.学生回顾课堂所学,巩固知识。
五、作业布置
1.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收集有关喀斯特地貌的图片或视频资料,下节课分享给同学们。
六、板书设计
1.喀斯特地貌
-形成原因:碳酸盐岩在流水的溶蚀作用
-典型景观:溶洞、溶蚀柱、峰林、溶岩平原
-分类与识别:观察地表形态的奇特性和地貌类型的多样性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与环境因素:介绍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不仅与碳酸盐岩的溶解作用有关,还受到气候、植被、水文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可以提供相关的研究论文或报告,让学生了解环境因素如何影响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和发展。
-喀斯特地貌的生态价值:介绍喀斯特地貌独特的生态环境,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