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问题研究 如何提升我国西南喀斯特峰丛山地的经济发展水平 说课稿 -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docx
第四章问题研究如何提升我国西南喀斯特峰丛山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说课稿-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
本章为《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四章,围绕“问题研究:如何提升我国西南喀斯特峰丛山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展开。本节教材紧扣地理学科特点,通过分析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特点及影响,探讨该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对策,旨在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教学内容与课本紧密相关,符合高一学生知识水平,有助于拓展学生视野。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通过实地考察或模拟实验,让学生了解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2.提升学生的地理科学思维,通过分析喀斯特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思考问题。
3.增强学生的地理责任意识,使学生认识到保护和合理利用喀斯特地区资源的重要性,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4.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通过对西南喀斯特峰丛山地的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综合分析,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学情分析
本节课面向的是高一学生,这一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地理学科知识体系构建的关键时期。在知识层面,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有一定了解,但对喀斯特地貌、区域经济发展等具体内容了解有限。在能力方面,学生具备一定的地理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运用地理科学方法进行问题研究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在素质方面,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逐渐增强,但面对复杂的社会经济问题时,可能缺乏全局视角和系统思维。
学生的行为习惯对课程学习有一定影响。部分学生可能对地理学科缺乏兴趣,学习态度不够积极,导致课堂参与度不高。此外,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可能存在依赖教师讲解、缺乏自主探究的习惯,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针对以上学情,本节课需注重以下几点:首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引入实际案例和互动环节,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其次,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科学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实地考察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分析问题能力;最后,注重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和可持续发展意识,使学生能够从更广阔的视角看待地理问题。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地理教学软件、电子地图数据库。
2.课程平台:地理学科网络教学平台,提供相关教学视频、案例资料。
3.信息化资源:喀斯特地貌相关图片、视频资料、在线地理知识库。
4.教学手段:地图、图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地考察模拟。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喀斯特地貌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喀斯特地貌吗?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展示一些关于喀斯特地貌的图片或视频片段,如溶洞、峰丛、地下河等,让学生初步感受喀斯特地貌的独特魅力或特点。
简短介绍喀斯特地貌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喀斯特地貌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喀斯特地貌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喀斯特地貌的定义,包括其主要形成原因和特征。
详细介绍喀斯特地貌的组成部分,如溶洞、地下河、峰丛等,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喀斯特地貌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喀斯特地貌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案例进行分析,如桂林山水、贵州黄果树瀑布等。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喀斯特地貌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当地旅游、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如何利用喀斯特地貌资源。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喀斯特地貌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如喀斯特地貌的旅游开发、生态保护等。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喀斯特地貌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喀斯特地貌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喀斯特地貌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案例分析等。
强调喀斯特地貌在现实生活或学习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喀斯特地貌知识。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喀斯特地貌的短文或报告,以巩固学习效果,并鼓励学生在课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