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精神科住院患者失眠原因分析与护理.doc

发布:2018-02-01约2.52千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精神科住院患者失眠原因分析与护理 蓝梅 (广西河池市第四人民医院 547000) 【摘要】 目的:通过对住院精神病患者失眠原因分析,实行有效的护理措施,提高患者睡眠质量和促进疾病康复,方法:对住院患者进行临床观察与患者进行沟通交谈,总结出影响睡眠的因素,并给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问卷了我院96个住院病人中入睡困难50例,早醒31例,不能熟睡11例,睡眠时间缩短4例,失眠与精神症状、环境、心里社会因素、个人问题、家庭问题等因素有关。结论:提高住院精神病患者的睡眠质量,可稳定患者情绪,促进疾病康复,可见睡眠对精神病人尤为重要。 【关键词】 精神病住院患者;失眠;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32-0264-02 失眠是精神病人的主征,是一种以失眠为主的睡眠质量不满状况,包括难以入睡,睡眠不深,易醒,多梦,早醒,醒后不易再睡,醒后感到不适、疲惫或白天困倦,失眠可以引起病人忧虑或恐惧心理,并导致精神活动效率下降,妨碍社会功能。失眠不改善,表示病情无好转,而失眠可使病人焦虑、烦躁、苦恼,且容易发生意外,因此,对失眠精神病人的观察护理十分重要,本文通过对精神病人失眠原因分析,采取了相应的护理措施,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指导和帮助。 1.临床资料及方法 1.1 临床资料以河池市第四人民医院问卷了住院精神病人96例,符合《ICD-10 》各类精神障碍诊断,其中精神分裂症55例,情感障碍7例,抑郁症10例,躁狂症5例,酒精依赖性精神障碍3例,心因性精神障碍4例,分裂样精神病10例,其他病症2例。 1.2 方法 对我院96例住院精神病患者进行临床观察,通过接触交谈及适当问卷调查,分析影响失眠的因素,制定相应护理措施。 2.影响失眠的因素 2.1 精神病因素 精神病人睡眠障碍的原因很多,如病人兴奋、躁动、紧张、恐惧、情绪焦虑、心情不愉快,包括:神经衰弱、癔症、焦虑症、强迫症、抑郁症、精神分裂及某些人格障碍。失眠是抑郁症常见症状,或在抑郁症状未显现前即已发生失眠。 2.2 心理与环境因素 新入院患者对护理环境不适应,而出现入睡困难,如对病房环境或气候不习惯,噪音干扰,强光刺激,睡前服用兴奋剂或饮料。住院患者因其他患者影响或思念亲人,担心家人无人照顾或睡前阅读亲人的信件等而辗转反侧,病情好转即将出院患者因欢喜或担忧,心理活动太复杂,担心工作、学习、家庭、婚姻及疾病复发而难以入睡,部分自知力恢复良好的患者担心出院后受到他人的歧视或家人的不理解而出现自责、悲观、思想负担重,从而导致失眠。 2.3 服用抗精神病药物产生不良反应导致失眠 部分患者出现明显的锥体外系不良反应,如急性肌张力增高、精生不能、心慌、皮肤过敏及尿潴留等均可引起失眠。 2.4 躯体因素 有的患者因躯体不适而失眠,如腹胀、腹痛、牙痛、头痛、颈椎痛、饥饿等,也有因发病后社会功能受损,生活习惯懒散,缺乏清洁导致周身皮肤不适而失眠。 2.5 类神经性患者就诊时强调明显“躯体症状”也常有失眠,多数经医院检查确实无器质性的改变。而老年人失眠多属于年龄性变,使其神经系统的适应性明显减退,心理社会适应能力降低,极易诱发老年人的抑郁情绪,从而导致失眠的发生[1]。 2.6 其他因素 女性患者月经前后出现失眠,同时不可忽视夜间护士的精神面貌对病人的影响,个别患者为了逃跑、自杀等而佯装入睡。 3.护理 3.1 了解其原因 如由于精神症状的诱导,可按医嘱给予适当的镇静剂或催眠剂,并加强精神护理,消除恐惧、焦虑等情绪。 3.2 消除环境上的不良刺激,及时处理吵闹病人,夜间执行操作要轻,说话声音要低。病室内可以装暗灯,使光线暗淡又便于观察病人,避免强光刺激病人的眼睛。 3.3 安排规律的生活,建立良好的睡眠习惯,日间除必须卧床病人外,需督促所有的病人起床活动,并参加一定的体力劳动或体育活动锻炼,防止白天多睡而夜间不眠。 3.4 入睡前避免过度兴奋,如阅读亲人来信,看紧张兴奋的游戏,看小说,无休止的聊天及会见亲人等。夜间病人入睡后,尽量避免执行治疗措施,除必要外,其他可给病人醒后再执行。 3.5 除去疼痛,注意保持床铺温暖、舒适,做到睡前洗漱,保持室内温度适宜,空气流通,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