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收集与创造》.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PAGE 1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收集与创造——废旧物改造
学科
美术
学段:第一学期
年级
七年级
相关
领域
本课是初中教材以“创造”为题的系列课程之一,属于“综合 探索”领域。
教材
书名:美术 出版社:人民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4年 6 月
教学设计参与人员
姓名
单位
联系方式
设计者
景媛媛
北京师大附中平谷第一分校实施者
景媛媛
北京师大附中平谷第一分校指导者
课件制作者
景媛媛
北京师大附中平谷第一分校其他参与者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课旨在鼓励学生善于思考,发现问题,形成创意并用美术语言和多种媒材创造性地加以表达,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收集和利用身边的废旧材料,发掘废旧材料的美和可再利用的价值,将其改造成美观、实用的生活用品。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本课引导学生放开眼界,观察课堂之外的生活,收集身边的废旧物品,学会从形态特征与材质美观的角度来观察废旧材料,对废旧材料进行创意联想及改造制作,完成一件美观的生活实用品。
学生情况:初一的学生,对于废旧物品的分类及其特性已有了解和认识,同时在前一节课,学生学习了对事物展开联想的创造方式,学生已经掌握分割、组合、包装等方法,在此基础上来学习本节课。
教学方式:讨论法、演示法、合作、探究
教学手段:多媒体
技术准备:多媒体的使用
教学目标(内容框架)
1.知识与技能:能够运用适当的激发对废旧材料进行改造,完成一件作品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废旧材料的了解和分类,运用各种技法对废旧材料进行创意改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展开联想和创造的表现能力,在制作过程中锻炼实践能力,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提升合作交流能力,认识废旧材料的再利用价值,形成环保、绿色生活的理念。
教学过程(文字描述)
本课的教学设计,比较适合于农村大部分学生的实际。面对的是一个学生自主探究能力较强的班级,本课采用“自主探究法”组织教学。即由教师提供或由学生任选材料和器材,围绕“美化生活 废旧物改造”这个主题,让学生自主想象,提出方案,自行设计进行探究,让学生去参与自己设计的实践性活动,在实践探究中去总结、发现。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德育意图
创设情景
导入课题
请一组同学展示本组的设计图纸,并简单叙述设计思路。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收集改造我们身边的废旧物,让它们变废为美、变废为宝。
展示组出示设计图纸并叙述。
通过小组展示设计图,学生感受废旧物改造作品的材质美感和实用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角度认识某一事物
赏析、探讨废旧物改造的方法和步骤
我们看到许多美观又实用的废旧物改造作品,下面我们通过赏析作品来共同眼就废旧物大变身的过程。
1、想一想,利用生活中的废旧材料进行艺术创作有什么意义?这些材料的特性和生活中的用品有什么联系?怎样设计?设计出的生活用品如何能够增添生活情趣。创作时尽可能不破坏材料原有的特征,注意用最简练的方法进行创作,重点是想法巧妙,与众不同,注意美观实用。
2、谈一谈,不同材料的形态、色彩、肌理给你哪些特殊的感受?你将如何利用它进行艺术创作?
?
引导学生们共同分下教材示范作品:薯片筒收纳盒。
教师拿出几个空薯片筒(丢弃很可惜,可以利用、改造)
提问:
1、观察外形有什么特征?
根据这些造型特征,你觉得应该怎么利用?
师生共同分析、总结利用废弃物的基本方法:求解问题—发展构想—实现创意
师生互动,共同分析教材示范作品的改造在过程及方法。
学生探究 教师引导
薯片筒的形状是圆筒形。
可以做笔筒、收纳盒,装豆子,还可以当铅笔盒。
在师生互动的课堂活动中学习改造废旧物的过程与方法:
通过开展小型“头脑风暴”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教师通过启发并肯定学生的创意,使之充分思考。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们利用关键词分析其他作品的改造过程。
对任何事物都要了解,观察。所有事物都是存在美好的
创想实践
提示:对废旧物品进行改造需要注意的问题:
尽量保留并充分利用材料原来的特性和材质的美感,避改造过渡、装饰繁缛。
在加工的过程中,避免再次浪费或产生污染。
注意操作安全,正确使用工具。
教师在实物展台上进行演示制作步骤图。
在实践辅导过程中注意发现有创意、有巧妙构思的作品,及时展示并给予表扬。对于创意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可帮助画草图,启发构思。
学生画设计小稿,构思对废旧物改造的方案。利用不同技法,实践改造利用废旧物。
教师在辅导环节强调作品突出巧思与实用,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师在改造实践中渗透、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展示评价
请同学们展示作品,进行评价
畅谈作品构思与制作技法,介绍作品实用性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