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我们的节假日 4 团团圆圆过中秋 第1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docx
第一单元我们的节假日4团团圆圆过中秋第1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教授学生了解中秋节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以及庆祝方式,引导学生体会团圆、和谐的家庭氛围,培养民族自豪感。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结合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材第一单元“我们的节假日”的相关内容,如春节、国庆节等节日的庆祝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中秋节的文化内涵和庆祝习俗。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使学生了解和尊重中秋节这一传统节日,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增强学生的道德修养,引导学生体会到家庭团圆的重要性,学会感恩和关爱家人。
3.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通过欣赏中秋节的传统习俗和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4.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集体活动,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参与节日庆祝,体验团队合作的价值。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在知识层面,学生对节日的认知主要来源于家庭和日常生活,对中秋节的具体内容可能了解有限,但对中国传统节日的概念有一定的认识。在能力方面,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逐渐增强,但尚需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素质方面,二年级学生开始形成初步的社会责任感,对家庭和社会有一定的认知,但自我管理能力和自律性还有待提高。在行为习惯上,学生普遍具有较好的学习态度,但在课堂上可能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参与度不高等情况。
对于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将对学习效果产生重要影响。由于学生对中秋节的具体内容了解不多,教师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建立起对节日的认识。同时,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审美情趣的培养也是本节课的重要目标,因此,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参与互动,通过实践活动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此外,二年级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因此在教学设计上应注重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互动性,通过游戏、故事、图片等多种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教师还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差异化的教学支持,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本节课所需的《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教材。
2.辅助材料:准备与中秋节相关的图片、中秋节习俗的图表、中秋节传统故事的视频等多媒体资源。
3.实验器材:准备灯笼制作所需的彩纸、剪刀、胶水等材料,确保安全性。
4.教室布置:布置教室环境,包括中秋节主题的黑板报、分组讨论区、灯笼制作操作台等,营造节日氛围。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关于中秋节的历史背景、习俗和象征意义的预习资料,如PPT展示中秋节的故事和图片。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中秋节的意义”设计问题,如“中秋节为什么叫团圆节?”、“中秋节有哪些传统习俗?”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学生提交的预习笔记和问题反馈,监控预习效果。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通过阅读预习资料,初步了解中秋节的基本知识。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思考并提出自己的疑问,为课堂讨论做准备。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和微信群,方便学生获取预习资料和交流。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中秋节相关的视频,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中秋节的历史起源、文化内涵和庆祝方式。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制作灯笼”活动,让学生动手实践,体验中秋节的庆祝氛围。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学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学生积极参与灯笼制作,体验中秋节的传统习俗。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讲解,帮助学生理解中秋节的文化意义。
实践活动法:通过制作灯笼,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乡中秋节习俗的短文。
提供拓展资源:推荐阅读关于中秋节的文化书籍和视频。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经验,完成作业。
拓展学习:学生利用推荐的资源,进一步了解中秋节的文化。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作用与目的:
课堂活动中,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掌握了制作灯笼的技能,体验了中秋节的文化氛围。
课后作业和拓展学习,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拓宽视野。
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中秋节的传说》:介绍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中秋节传说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