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我们的节假日 4 团团圆圆过中秋 第二课时(说课稿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docx
第一单元我们的节假日4团团圆圆过中秋第二课时(说课稿)2023-2024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的节假日4团团圆圆过中秋》第二课时
2.教学年级和班级:二年级
3.授课时间: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
4.教学时数:1课时
本节课以中秋佳节为主题,通过讲述中秋节的由来、习俗和寓意,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家庭观念。课程内容与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教材紧密关联,旨在帮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践行传统美德,增强民族认同感。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素养、道德修养素养和社会参与素养。通过学习中秋节的由来和习俗,学生将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培养爱国情怀;在理解中秋节的寓意中,提高道德修养,学会关爱家人,尊重传统;同时,通过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学生将提升团队协作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成为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公民奠定基础。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中秋节的由来、习俗以及其文化内涵。具体包括以下细节:
-中秋节的起源与发展历史,如古代月亮崇拜和赏月习俗的演变。
-中秋节的象征物及其意义,如月饼、嫦娥、玉兔等。
-中秋节的家庭团聚意义,以及与亲情、友情的关系。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嫦娥奔月》的故事,让学生理解中秋节与月亮的关联,以及嫦娥作为中秋节象征的寓意。
2.教学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于让学生深入理解中秋节的深层文化内涵和道德价值,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这些价值。具体包括以下细节:
-中秋节的文化内涵,如团圆、和谐、感恩等抽象概念的理解。
-将中秋节的习俗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如如何在现代生活中体现家庭团聚和尊重长辈的传统美德。
-突破传统节日与现代生活方式之间的差异,让学生认识到传统节日的现实意义。
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个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模拟中秋节家庭聚会的场景,通过实际操作来体验和感悟团圆和谐的家庭氛围,从而突破对团圆概念的理解难点。同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表达对长辈的尊重和感恩之情,以帮助学生将传统文化价值内化为个人行为。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教材,以便于学生跟随课程进度学习。
2.辅助材料:准备与中秋节相关的图片(如月亮、月饼、嫦娥等)、视频(如中秋节的庆祝活动、传统习俗介绍等),以及相关的故事文本,用于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室布置:将教室布置成中秋节的主题环境,挂上与中秋节相关的装饰,如彩灯、月亮挂饰,以及设置一个展示区,用于展示中秋节的物品,如各式月饼和传统工艺品。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中秋节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中秋节吗?它有什么特别的含义?”
-展示一些关于中秋节的图片或视频片段,如赏月、吃月饼、放天灯等,让学生初步感受中秋节的氛围。
-简短介绍中秋节的基本概念、历史背景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中秋节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中秋节的基本概念、传统习俗和象征意义。
过程:
-讲解中秋节的定义,包括其起源、发展历程和主要习俗。
-详细介绍中秋节的象征物,如月饼、嫦娥、玉兔等,以及它们的寓意。
-通过实例,如《嫦娥奔月》故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秋节的传统文化内涵。
3.中秋节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中秋节的特性和文化价值。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中秋节案例进行分析,如不同地区的庆祝习俗、中秋节相关的诗词等。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中秋节的多样性。
-引导学生思考中秋节习俗对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以及如何在现代生活中传承和发扬这些传统。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中秋节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如中秋节的变迁、如何创新中秋节庆祝方式等。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中秋节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中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