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七章7.1.1.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七章7.1.1
《三角形的边》教案
灵宝市实验中学
教学目标
1.认识三角形,三角形的边、内角、顶点,能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 2.经历度量三角形边长的实践活动中,理解三角形三边不等的关系.
.帮助学生树立几何知识源于客观实际,用客观实际的观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
1.对三角形有关概念的了解,能用符号语言表示三形.
2.能从图中识别三角形.
3.通过度量三角形的边长的实践活动,从中理解三角形三边间的不等关系.
难点:
1.在具体的图形中不重复,且不遗漏地识别所有三角形.
2.用三角形三边不等关系判定三条线段可否组成三角形.
教学过程
一、
(3)观察发现,以上的图,哪些是三角形? (4)描述三角形的:
“不在上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二、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一部分至思考,一段课文,并回答以下问题:
(2)三角形有几条边?有几个内角?有几个顶点?(3)三角形ABC用符号表示________. (4)三角形ABC的边AB、AC和BC可用小写字母分别表示为________.
.在用一个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与第三边有什么关系?.在同一个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差与第三边有什么关系?.三角形三边有怎样的不等关系? 通过动手实验同学们可以得到哪些结论?
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第三边.
(8)。三角形按边分可以,分成几类?按角分呢?
(1)三角形按边分类如下:
__________
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
_____________
(2)三角形按角分类如下:
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
斜三角形
_____________
三、 1.画出一个△ABC,假设有一只小虫要从B点出发,沿三角形的边爬到C,它有几种路线可以选择?各条路线的长一样吗?
同学们在画图计算的过程中,展示议论,并指定回答以上问题:
(1)小虫从B出发沿三角形的边爬到C有如下几条路线.
a.从B→C
b.从B→A→C
(2)从B沿边BC到C的路线长为BC的长.
从B沿边BA到A,从A沿边C到C的路线长为BA+AC.
经过测量可以说BA+ACBC,可以说这两条路线的长是不一样的.
有三根木棒长分别为3cm、6cm和2cm,用这木棒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
(2)已知两条木棒长为3cm和6cm,要想三根木棒构成一个三角形,)、 今天我们学了哪些内容
六、课堂检测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已知三条线段的比是:①1:3:4;②1:2:3;③1:4:6;④3:3:6;⑤6:6:10;⑥3:4:5.其中可构成三角形的有( )毛
A.1个 B.2个 C.3个 C.4个
2.如果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和5,则周长L的取值范围是( )
A.6L15 B.6L16 C.11L13 D.10L16
3.现有两根木棒,它们的长度分别为20cm和30cm,若不改变木棒的长度, 要钉成一个三角形木架,应在下列四根木棒中选取 ( )
A.10cm的木棒 B.20cm的木棒; C.50cm的木棒 D.60cm的木棒
5.已知三角形的三边长为连续整数,且周长为12cm,则它的最短边长为( )
A.2cm B.3cm C.4cm D.5cm
(二)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3.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6,则它的底边长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若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为4,则它的腰长b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
4.若五条线段的长分别是1cm,2cm,3cm,4cm,5cm,则以其中三条线段为边可构成______个三角形.
5.已知等腰三角形ABC中,AB=AC=10cm,D为AC边上一点,且BD=AD,△BCD的周长为15cm,则底边BC的长为__________.
(三)、基础训练:(每小题12分,共24分)
2.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4,9,求它的周长.
七、作业
课本P练习1.2,P69练习1.2.2.补充:如图,线段、相交于点,能否确定与的大小,并加以说明.
八、教学反思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重点主要是探讨:任意三根小棒能否围成三角形?研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得出“任意两边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