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公害竹笋生产操作规程.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无公害竹笋生产操作规程
1 产地选择
无公害竹笋产地环境(土壤环境、灌溉用水和空气)质量应符合DB33/T 333.1-2006的要求。2 施肥技术要求
2.1 施肥原则
合理施肥,培肥地力,改善土壤环境,改进施肥技术,测土配方施肥。
2.1.1 增施有机肥,提倡使用经腐熟达到无公害要求的有机肥,控制使用未腐熟的人畜粪肥、饼肥。生产无公害竹笋的农家肥,应高温发酵,以杀死各种寄生卵和病原菌、杂草种子,去除有害有机酸和有害气体,使之达到无公害化卫生要求,详见附录A表A.1。
2.1.2 使用无机肥料、叶面肥料和微生物肥料等肥种时,应尽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不对环境和笋竹产生不良后果。禁止使用含有毒有害物质的垃圾污泥等(如含毒气、病原微生物、重金属等的工业垃圾、生活垃圾,粪便垃圾等)。
2.1.3 化肥应与有机肥配合施用,有机氮与无机氮之比以1:1为宜。
2.1.4 商品肥(包括有机肥)必须通过国家有关部门登记认证及生产许可证方可使用。
2.2 提倡使用的肥料品种 参见附录B。
2.3 施肥量的控制
无公害竹笋应实施平衡施肥,严格控制施肥总量,特别是化肥施用量。施肥量的控制,应根据以下因素确定:
1)按生产鲜笋产量所需的氮、磷、钾含量推算;2)每年度留养母竹株数、大小按竹株干物质养分含量计算所需氮、磷、钾数量;3)根据地下鞭根系统的生长量计算所需氮、磷、钾含量;4)肥料的利用率;5)土壤肥力。
2.4 施肥时间与方法
施肥提倡深施,可采用散施、沟施或穴施,散施时应翻土埋入,减少浮鞭现象发生。
2.4.1 散生竹如毛竹、早竹,一般施肥时间和方法如下:
-2月施笋前肥以施速效肥为好,如每公顷施尿素300kg,采用穴施;
-5-6月施行鞭肥,每公顷施生物肥料750kg,厩肥15t-30t,深翻入土;
-8-9月施孕笋肥每公顷施竹笋有机复合专用肥600 kg-750kg,浅翻入土;
-11月-12月施发笋肥每公顷施腐熟厩肥30t和施有机复合肥750kg,可铺施地表(也可结合挖冬笋施肥)加土覆盖。
2.4.2 丛生竹如绿竹,施肥时间和方法如下:
-2月-3月施春季献开肥,每公顷用人粪尿或腐熟堆肥3000kg,或复合肥200kg,环状沟施。
-5月-9月施夏季笋穴肥,每公顷浓粪6000kg,加水后施入或复合肥450kg,施于笋穴后封土。
-12月施冬季促发肥,每公顷9000kg腐熟堆肥,或复合肥900kg,结合松土,环状沟施。3 灌溉技术要求
3.1 灌溉用水应符合GB5084、GB3848。
3.2 灌水原则:应根据不同竹种、竹林生长情况、土壤干旱程度进行灌溉。
3.3 灌水时间:根据竹林生长情况,毛竹笋用林每年灌3次-4次,第1次是地下茎生长的8月,第2次是笋芽形成到肥大9月-10月,第3次是出笋前到早发笋的2月-3月,培养冬笋竹林可在11月视林地干燥程度再加灌一次。雷竹等笋用竹在8月-9月笋芽分化期和冬季地面覆盖前各灌水一次,坡地的丛生竹林,为防止笋期干旱可沿等高线开水平沟灌水。
3.4 灌水量:根据土壤干燥程度及灌水间隔长短,不同竹种类型一般要求每次90T/hm2-150T/hm2。
3.5 在有条件林区提倡应用喷灌、渗灌等节水灌溉技术。4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要求
4.1 综合治理原则
贯彻“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防治方针,通过加强培育、合理经营等措施改善竹林的生态环境,维护竹林(笋)良好的生态系统,增强竹林对林业有害生物的自然抵抗和控制能力。要突出以营林技术为基础,优先采用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辅以必要的化学防治,将竹林的有害生物危害控制在允许经济阈值以下,生产安全、优质的无公害竹笋。
4.2 营林防治
4.2.1 维护生态环境:保护好竹林周边森林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稳定和促进生态系统的平衡。
4.2.2 笋竹林管理:对笋用竹林、笋竹两用竹林,采取冬季垦复,夏季除草,破坏有害生物的越冬越夏场所,降低有害生物种群数。优化竹林结构,科学施肥、灌水,促进竹林(笋)生长,提高竹林对有害生物的抵抗和忍受能力。
4.2.3 竹林清理:及时清除有病、虫为害竹笋(枝叶秆)和老弱残次竹,减少林内病虫源和传播源,改善竹林环境。
4.3 物理防治
4.3.1 利用害虫趋光性进行诱杀。如竹林内用黑光灯、高压泵灯、频振式诱杀灯等诱杀螟蛾、夜蛾类害虫等。
4.3.2 利用害虫的趋化性进行诱杀。竹林内用糖醋液、性信息素、卤水、腥味或在麦麸皮、饼肥等食物中掺入适当毒剂诱杀害虫。
4.3.3 利用害虫的潜伏习性,人为设置害虫潜伏条件引诱害虫来潜伏或越冬,然后杀灭害虫。
4.3.4 利用害虫上竹习性,设置阻隔带、环或毒环捕杀害虫。
4.4 生物防治
4.4.1 以虫治虫:保护和利用螳螂、瓢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