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住房保障问题认识与对策研究.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农民工住房保障问题认识与对策研究
摘 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农民工已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同时又是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大部分农民工居住环境比较恶劣,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具有重大意义。现有住房保障制度是造成农民工住房问题的一个原因。根据发达国家(地区)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实践给我国的启示,我们可以从界定保障对象、多渠道筹集资金、完善住房金融政策和农民工住房保障配套法规、健全保障退出机制等几方面着手住房保障体系的建设,形成农民工住房保障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农民工;住房保障制度;住房公积金
目 录
一、引言 2
二、农民工城市居住现状分析 3
(二)居住类型以租赁房屋居住和寄住亲友、宿舍、工棚主 3
(三) 农民工的居住条件与城市居民相比较差 4
三、农民工住房问题的住房制度原因 4
(一) 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局限性 4
(二)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制度面临的福利固化 5
四、发达国家(地区)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实践给我国的启示 6
(一)政府应作为构建住房保障制度体系的主体 6
(二)合理有效的政策性金融支持是建立住房保障制度体系的重要内容 7
(三)住房保障制度应该有相应的法规保障 7
(四)住房保障制度应有动态调节机制 8
五、我国农民工住房保障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8
(一)界定保障对象 9
(二)扩大保障资金的供给渠道 10
(三)完善住房金融政策 10
(四)健全保障退出机制 11
(五)完善农民工住房保障配套法规 11
参考文献 13
一、引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农民工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规模巨大的特殊社会群体。 实际生产生活中,他们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又是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目前,大部分农民工居住环境比较恶劣,严重阻碍了他们对城市的认同,而现有的住房制度,又构成了农民工向城市迁移的反堆力。
2007 年 , 建设部将城市农民工住房保障提上了议事日程,可见农民工住房问题已经引起中央政府的重视。 根据建设部的部署,我国在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将着力完善住房公积金缴存和使用政策, 依法扩大公积金制度覆盖范围,逐步扩大到包括在城市中有固定工作的农民工在内的城镇各类就业群体。
解决农民工的住房问题具有重大意义:第一,有利于我国城市化健康有序的进行。 我国城镇化率每年以大约一个百分点的速度提高,其中有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也有农村人口的迁入,后者占绝大比例。 只有解决好农民工的住房问题,才能保证我国城市化健康有序地进行。 第二,有利于体现社会分配的公平性,促进社会治安与稳定。 西方国家在城市化过程中形成了大量贫民窟,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分化和高犯罪率。 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有利于我国社会稳定。 第三,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 解决农民工的住房问题,可以促进农民工在城市定居和转移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为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和农业的产业化提供了可能性。
二、农民工城市居住现状分析
(一)农民工居住分散
没有一线城市等地的棚户区现象。 但在大分散的格局下,农民工居所又呈典型的小集中特征,主要集居于“城中村”、居民或单位闲置房及建筑工地等城市角落,游离于城市居民社会之外,形成城市社区中的“孤岛”。
(二)居住类型以租赁房屋居住和寄住亲友、宿舍、工棚主
武汉农民工选择租赁房屋居住和寄居亲友、宿舍、工棚的比例分别占 52%和 46%。①在租赁房屋居住中,又以租赁私有房屋为主,占 37%;其次为租赁公有房屋,其比例也占 15%,选择其他居住类型的农民工很少, 仅有 2%的务工人员购买了自己的住房。 因此,目前武汉农民工基本没有自己的住房,租赁房屋居住和寄居亲友、宿舍、工棚的比例高达 98%,城市农民工居住上的临时性特征显著。
(三) 农民工的居住条件与城市居民相比较差
从住房面积上看,他们的住房面积大大低于城市居民的住房面积。 根据资料显示,2007 年农民工人均住房面积平均只有2.5 平方米, 其中最小的只有 2.15 平方米, 最大的也才 3.45平方米。②90%的农民工没有自己独立的厨房和卫生间。 从住房质量来看,农民工租借的住房大多是城市闲置老房和违章搭建房屋,因此建筑密度大、容积率高、通风采光条件不理想、户型设计落后。 在居住环境方面,配套设施少,绿化面积小,公共卫生状况令人担忧,“脏、乱、差”现象突出,并存在消防隐患。
三、农民工住房问题的住房制度原因
(一) 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局限性
1.缺乏提高农民工工作单位的住房公积金缴交的积极性措施。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追求的第一目标是利润。 既然国家《关于住房公积金管理若干具体问题的指导意见》的文件中,提出的只是“有条件的地方,农民工也可缴存住房公积金”,在相当一部分城市的公积金覆盖率不到 50%的情形下,如果地方政府没有与此相关的硬性规定,必然导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