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湖北省荆州市2015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查历史试题及答案.doc

发布:2017-08-17约8.82千字共1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湖北省荆州市201届高三毕业班质量检查Ⅰ) 历史试题 2014.12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试题卷[含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1至6页]和答题卡[含第Ⅰ卷填涂卡和第Ⅱ卷答题框7至10页]两大部分。考试只能在答题卡指定的区城内做答。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2.考生在答卷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学校及考号填在答题卡密封线内的矩形框内。 3.第Ⅰ卷的答案选出后,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若需改动,用橡皮檫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直接答在试题后。非选择题请在答题卡指定区域做答,本试题卷上不得做答,否则无效。 4.考试结束,监考老师只将答题卡收回。 第卷 (选择题共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是日要求的。 (  )——分封制 【解析】材料没有反映出城邦国家齐国与楚国有血缘纽带,故A项错误;齐桓公代表周王行事,对楚国兴师问罪,反映出两个城邦国家的地位不同,具有自上而下统属关系,故项正确;问罪借口与西周礼乐制度有关,与农业经济无关,故C项错误;齐桓公代表周王行事,没有僭越破坏宗法制度,故D项错误。 2.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自号始皇帝。这表明秦王嬴政(  )——皇帝制 【解析】秦中央和地方官制的建立,标志着君主专制集权制度的形成,与皇帝称号的由来无直接关系,故A项;秦王嬴政将自己与三皇五帝比较,完成统一大业不是他们之间的相似之处,故B项错误;君主至尊地位也不是他们之间的相似之处,故C项错误;三皇五帝是华夏文明的祖先,秦王嬴政将自己与之比较,意图以华夏文明继承者自居,故D项正确。 3.据《通典》载:“太后(武则天)颇涉文史,好雕虫之艺,永隆中始以文章取士。及永淳之后,太后君天下二十余年,当时公卿百辟,无不以文章达。因循日久,寖以成风。”这一措施的主要影响是(  )——唐代科举制 【解析】武则天等“以文章取士”,以科举制延揽人才,打击了传统门阀贵族,故A项正确;“以文章取士”,有利于提高了儒学地位,但不是主要影响,故B项错误;“以文章取士”,科举考试文史内容不一定符合社会需要,故C项错误;科举制有利于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但不是主要影响,故D项错误。 【答案】A 4.宋仁宗说:“措置天下事,正不欲专从朕出。若自朕出,有一不然,难以遽改。不若付之公议,令宰相行之。行之而天下不以为便,则台谏公言其失,改之则易。”材料中的现象产生的主要作用是(  )——宋代加强君主专制 【解析】题干材料“行之而天下不以为便”表明决策失误仍然存在,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台谏官地位的上升,故B项错误;“付之公议”,宰相与台谏官之间相互牵制,巩固了皇权,故C项正确;宰相与台谏官之间的相互牵制,可能导致行政效率下降,故D项错误。 【答案】C 5.康熙在巡游苏州时感言:“俯瞰虎丘之背,田畴林木,望若错锦,苏民仍列酒坊茶肆各安生业,管弦竞奏,觉有升平景象,然徒事纷奢,罔知务本,未若东北风俗之朴实耳。”康熙此言的要旨是(  )——清代商品经济发展;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农抑商”政策 【解析】“然徒事纷奢,罔知务本”,在满汉矛盾仍然存在的背景下,康熙以“重农抑商”论说清朝统治的历史正统,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满汉文化的对立,故B项错误;康熙认为江南文人和富商大贾不应该放弃本业农业,但不是此言要旨,故C项错误;“徒事纷奢”,反对江南奢靡的生活习俗,但不是此言要旨,故D项错误。 【答案】A 6.在罗马法,“诸如瓦斯、电力这类物质并不为罗马人所知,至少罗马人不知道它们可以作为经济客体并因而可成为权利的标的。”(  )保护精神产物的财产权制度法律关系普遍原则从诉讼中衍生出权利体系A项错误;也因此罗马法不具有普遍原则,故B项错误;罗马法以有形物确立物权的标的,表明罗马法建立了以所有权为核心的物权制度,故C项正确;材料与诉讼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C 7.古代雅典民主实践尽管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但是,二者也有所不同,这种不同表现在(  )雅典民主属于直接民主制,而近现代西方国家实行间接民主代议制,故A项正确;雅典民主有性别身份的限制,近现代西方代议制有性别财产等限制,故B项错误;二者都是少数人的民主,故C项错误;二者都有内外的监督,故D项错误。 8.1911年6月,咨议局联合会上奏:“以皇族组织内阁,不合君主立宪国公例,请另简大员,组织内阁。”奉旨斥以“黜陟百司,系君上大权,议员不得妄行干涉。”这一事件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清末预备立宪 【解析】皇族内阁的出台,使得立宪派的政治改良设想破产,革命形势发展更快,影响日渐超过改良思潮,故A项;镇压四川保路运动导致武昌城内空虚,成为武昌起义的直接诱因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