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 第三节 中国的水资源教案.docx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中国的水资源教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中国的水资源”,主要包括我国水资源的总量、分布特点、时空分布规律、水资源利用和保护等内容。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内容与学生在七年级时学习的“地球上的水”和“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等内容相衔接,通过深入探讨我国水资源的具体情况,使学生对水资源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教材中提到的我国水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少、时空分布不均等特点,有助于学生理解水资源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及面临的挑战。
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力。通过学习我国水资源的分布、利用和保护,使学生能够认识到水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提高对水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的意识;培养学生分析水资源时空分布规律的能力,提升地理信息的处理和运用能力;引导学生关注家乡水资源状况,参与水资源保护实践,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关于水资源的基本概念、地球上的水循环和水资源的重要性等基础知识。在七年级地理学习中,他们已经了解了水资源的分布和保护措施。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学生对水资源有一定的兴趣,尤其是与其生活密切相关的水资源问题。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喜欢通过案例分析和实地考察来加深理解,具有较强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同时,学生更倾向于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来解决问题。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学生在理解我国水资源分布的时空规律时可能会感到抽象难懂;在分析水资源利用和保护的问题时,可能缺乏实际案例的支持,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此外,学生可能在数据分析、图表解读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提前发放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
2.辅助材料:收集并准备与水资源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以增强课堂内容的直观性和生动性。
3.实验器材:无实验内容,故无需准备实验器材。
4.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安排座位以便于小组讨论,并在教室中设置展示区用于展示学生作业和讨论成果。
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5分钟)
详细内容: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如“请同学们分享一下你们所了解的水资源的重要性。”接着,展示一组关于我国水资源分布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我国南方水资源丰富,而北方水资源短缺?”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中国的水资源”。
2.新课讲授(15分钟)
详细内容:
(1)介绍我国水资源的总量及人均占有量,通过数据对比让学生认识到我国水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少的现状。
(2)讲解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结合地图和图表,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我国水资源的地区分布和季节分布特点。
(3)分析我国水资源利用和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如水资源浪费、水污染等,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3.实践活动(10分钟)
详细内容:
(1)分组讨论:根据教材中的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规律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并举例说明。
(2)数据分析:提供一组我国水资源利用的数据,让学生计算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并分析数据背后的原因。
(3)案例研究:选择一个我国水资源保护的成功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的成功经验,并思考如何将其应用到自己的家乡。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详细内容举例回答:
(1)关于水资源时空分布规律的影响,学生可能回答:“我国南方水资源丰富,有利于水稻等农作物的种植;北方水资源短缺,农业主要以旱作农业为主。”
(2)在分析水资源利用数据时,学生可能发现:“虽然我国水资源总量较大,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占有量较少,因此需要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
(3)在讨论水资源保护成功案例时,学生可能回答:“例如,某地区通过实施节水灌溉、加强水资源管理、推广环保技术等措施,成功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了水污染。”
5.总结回顾(5分钟)
详细内容: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我国水资源的总量、分布规律、利用和保护等方面的重点和难点。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到水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提高对水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的意识。
学生学习效果
1.理解我国水资源的总量和人均占有量的关系,学生能够通过数据分析和对比,认识到我国水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少的特点,从而提高对水资源珍贵性的认识。
2.掌握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学生能够利用地图和图表,描述我国水资源在地区和季节上的分布特点,理解水资源分布不均对农业生产和区域发展的影响。
3.分析水资源利用和保护中的问题,学生能够结合教材中的案例,识别水资源利用中的浪费现象和水污染问题,并提出初步的解决措施,如提高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