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下册语文统编版.docx
23《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下册语文统编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23《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下册语文统编版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童年的发现》课文学习。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所选课文内容与五年级下册语文统编版教材相关,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进一步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审美情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通过《童年的发现》的学习,学生能够感受作者对童年的独特见解,提升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同时,通过讨论和表达,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学会从多角度分析问题。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通过阅读《童年的发现》,学生需要理解作者对童年记忆的描述,包括童年趣事、情感体验以及对童年的感悟。
-文学鉴赏能力: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如拟人、排比等,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情感共鸣:通过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帮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同理心。
2.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情感:课文中的情感表达较为含蓄,学生可能难以准确把握作者的内心世界。例如,在理解作者对童年记忆的复杂情感时,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修辞手法的运用: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理解并分析课文中复杂的修辞手法是一个难点。例如,在分析拟人手法时,学生可能难以区分拟人与夸张的区别。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鼓励学生从自己的视角出发,对课文进行个性化解读,这一过程可能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对部分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童年的发现》课文教材,以便于阅读和跟读。
2.辅助材料:准备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如作者照片、童年场景图片,以及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视频片段,以增强学生的视觉体验。
3.教学工具:准备黑板或白板,用于板书和展示重点内容。
4.教学活动:设置小组讨论区,准备便签纸和彩笔,以便学生进行思维导图和小组合作活动。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创设情境:播放一段与童年相关的音乐或视频,让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时光,引起共鸣。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童年时光中的难忘事件,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
-活动总结:请学生分享自己的童年故事,为学习新课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课(15分钟)
1.阅读课文(5分钟)
-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学生分组朗读,注意语调、停顿和语气。
-教师检查学生朗读情况,指导学生注意停顿和语气。
2.分析课文(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排比等。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分析结果。
-教师点评学生的分析,纠正错误,强调重点。
3.理解作者情感(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在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如怀念、喜悦等。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
-教师点评学生的理解,纠正错误,强调重点。
三、巩固练习(15分钟)
1.小组讨论(5分钟)
-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内容,如作者童年趣事、情感体验等。
-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2.课堂提问(5分钟)
-教师提出问题,考察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点评。
3.实践练习(5分钟)
-教师布置课后练习题,如改写句子、续写故事等。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小结(5分钟)
1.回顾课文内容(2分钟)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课文中的重点内容,如作者童年趣事、情感体验等。
2.总结核心素养(3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到的核心素养,如文学素养、审美情趣、批判性思维能力等。
3.作业布置(1分钟)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如阅读相关书籍、观看相关视频等。
教学双边互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与学生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观点。
-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课堂提问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指导。
教学创新:
-教师尝试将多媒体技术融入课堂教学,如播放视频、展示图片等。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流程环节符合实际学情:
-教学过程围绕课文内容展开,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教学活动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
教学过程中需要凸显的重难点:
-修辞手法的运用和作者情感的理解。
解决问题及核心素养能力的拓展要求:
-通过讨论、练习等活动,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