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教育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与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有效整合.doc

发布:2018-11-27约3.79千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信息技术与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有效整合 潜江市刘岭中学 关洪林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目标要求与教学手段的陈旧形成了明显的反差,教育技术现代化和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信息技术普遍应用于教学实践,为思想品德课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找到了一条提高课堂效率的好途径。它以其声、图、文并茂的特点创设教学情境,将抽象的理论用形象的感性资料表现出来,从而加快了学生学习进程,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本文拟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改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以及现代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课教学整合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一些探究。   【关键词】:信息技术 思想品德 整合 实践 探索 创新能力 信息化时代里,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倡导新的教学理念和思路,突破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传统的说教性和呆板性,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地整合,注入激情,激发兴趣,改变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把学生培养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我们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创造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浓厚的兴趣是一种巨大的动力,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和想象力,驱使学生去积极思考、观察和研究,从实际情况看,学生对思想品德课感兴趣与否,将直接影响着思维的积极性。如果教学总是老一套,教条条、背条条,“一言堂”式的灌输,只会使学生感到厌烦,丧失对思想政治课学习的兴趣,这样的教学由于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因而难以达到培养学生素质的目的。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设计形象生动地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巧妙导入,极具恰当地运用形、音、色俱佳的现代教学媒体进行巧妙导入开端,能吸引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状态,调整情绪,激发他们的兴趣,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同时可以陶冶情趣,催人奋进。如:教授八年级下册“发展中的社会主义”一课时,课的伊始我播放了歌曲《走进新时代》的Flash,一开始教室里安静极了,而后有的同学开始小声地跟着吟唱,再后来是全班同学一起唱。歌曲播完之后我不失时机地提问“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为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三句歌词各有什么含义。这种视听结合一下子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兴趣盎然地进入本课的学习。 2、在课堂中注入时尚元素。明星是时尚的代言人,明星效应对学生的教育意义毋庸置疑,对青少年的影响更不能低估。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在课堂中注入时尚元素。如在八年级下册“传承民族精神”的教学中,我用多媒体播放刘翔在奥运会男子110米栏夺冠镜头,并打出记者采访刘翔时的话语的字幕“谁说黄种人进不了前八……我要证明给他们看,我是奥运冠军……”学生看完片子后,我让他们讨论以下两个问题:从刘翔的言行上体现了奥运健儿的什么精神?谈谈你在学习和生活上怎样发扬这种精神?因为刘翔是他们大多数人心中的偶想,所以讨论异常活跃,收到了良好效果。很快他们得出了答案:体现了奥运健儿爱国主义精神、自强不息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等;学习上要刻苦钻研,不怕困难,谦虚谨慎;生活上要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等。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打破了“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格局”,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课堂。这些现代化教学手段,具有直观、生动、情境性强等特点,能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有机结合起来,增强了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能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让学生思维层层展开、步步深入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分析能力、综合能力的提高。特别是现代网络的高速发展,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教师应熟练掌握和应用网络信息,教会学生使用网络远程技术来收集资料、整理数据、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体验中培养创新的能力。 巧设疑问,鼓励参与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创造思维能力的关键是动脑思考。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和见解。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思维以疑问为起点,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能解疑,有所进取。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需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具有思索的价值,能引起学生认识的升华。”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沿着问题思考,引发学生去探究、思考、解决问题,从而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独力思维能力。教师在课前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