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公共组织学(第二版),张建东主编,第七章-公共组织行为.ppt

发布:2018-06-08约8.43千字共6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试从不同角度划分公共组织行为的类型,并说明划分的现实意义 试比较分析个体决策和群体决策 阐述参与在当代公共管理实践中的重要意义 阐述公共组织矫正机制及其对公共组织更新的意义 米尔格拉姆研究服从的主观因素包括: 1 被试的道德水平  道德水平与服从权威两者呈现负相关,即道德判断水平越高,服从权威的可能性越小。在现实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命令一个道德水平很高的人去干不道德的事,往往是行不通的。 2 被试的人格特征  米尔格拉姆于是1966年对参加实验的被试进行人格测验,发现执行主试的命令,对“学生”施加电击的被试,其人格特征有权威主义倾向。权威主义人格特征有一系列的特征:世俗主义,十分重视社会压力以及个人行为的社会价值;权威式的服从,表现为毫不怀疑地接受权威人物的命令;权威式的攻击,对于那些违反社会习俗和社会价值的人十分蔑视,主张坚决制裁,严厉惩罚;反对内省,强制压抑个人内在的情绪体验,不敢流露出真实的情绪感受;具有迷信意识和刻板现象,倾向于把责任从自已身上推卸给非个人所能控制的外在力量,经常采用简单化的二分法思想方法,表现为个人迷信和盲目崇拜;追求权力和使用强硬手段,从对权威人物的认同中,满足个人企图掌握权力及服从于权力的心理需要,否认个人的弱点。 影响决策行为的因素:客观条件-组织自身情况、组织外部环境 主体性因素-需要、气质、能力 (1)需要、动机和态度 人的行为过程:  达标-满意感 需要-动机-目标导向行动-未达标-挫折感-需要-。 需要是行为发生的“原动力”,刺激需要的是“内驱力”。动机对行为有激活、导向、维持和调整作用。需要是产生动机的基础,但动机并不必然产生行为。条件是:需要的强化程度和主题态度 态度对行为有指导性和动力性影响,可支配和决定行为 在需要和动机之间“刺激”和“态度”在起着作用。 需要理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奥尔德弗E.R.G理论、麦克利兰成就需要理论 激励理论: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亚当斯公平理论、斯金纳强化理论、伯特尔与劳勒尔综合激励理论、罗伯特.豪斯综合激励理论; 动机理论:卡特.卢因团体动力理论、伍德沃德内驱力理论、赫尔驱力减少理论 态度理论:凯尔曼态度理论(顺从、认同和内化) (2)决策主体的个性、气质和能力 就决策行为机制来说,组织需要的压力程度、决策动机的强化程度、对决策主体的态度感知均对决策主体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一个完整的决策行为包括:决策的触发阶段、决策的决定阶段和决策的组织化阶段,也即实现决策影响对组织成员的内化过程。 (3)公共组织的决策行为 通常面临是个体决策还是群体决策的问题。二者在决策的速度、准确性、创造性、效率、风险和参与度上都有差别。 方式 个人决策 群体决策 速度 快 慢 准确性 较差 较好 创造性 较高。适于工作不明确、需要创新的工作 较低。适于有明确、固定程序的工作 效率 由任务的复杂程度决定。通常费时少,但代价高 从长远看,费时多,但代价低 风险性 是个人气质、经历而定 视群体性格而定 参与度 较低 较高 群体决策与个人决策差异比较图 3、参与(participation) (1)治理(government)与参与 治理理论认为:要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及认同的共同目标等方式实现对公共事务的管理过程。政治民主化、经济市场化、社会组织化是现代社会的三大产物。社团成为公民参与管理和治理的重要渠道和有效途径。良性社团的发展可使公民根据自己需要找到合理、合法的社会参与途径。有效的社团管理能实现社会个体、全体和组织的自我管理,大大降低政府治理社会的成本。 (2)决策民主化与参与 传统公共组织决策行为是单一性决策,具有决策权集中、决策行为个体化、决策机制经验化和决策效果低等特点; 现代公共组织决策是复合型决策,具有决策权分散、社会力量参与决策、全体决策制度化、决策机制科学化等特征。决策民主化是公共决策行为的发展趋势,要尽量避免参与决策的缺点和弊端 (3)学习型组织与参与 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圣吉提出学习型组织。 学习型组织特点:A组织及其成员能保持持续的系统学习;B创新的、可分享的知识体系;C批判的、学习的、整合的组织文化;D灵活的、宽容的组织氛围;E以人为本的组织理念。参与的精神贯穿于学习组织基本特征的内涵之中。 传统组织与学习型组织的差异比较 组织类别 比较项 传统组织 学习型组织 权力的控制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