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有效性的策略探究.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课外阅读有效性的策略探究
[摘 要]阅读习惯的养成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对阅读的兴趣,而且可以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掌握阅读的技巧。阅读并不只是单纯地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而是让其通过阅读,接受各种外界的信息,从而形成听、说、读、写等一整套的学习习惯,为学生的继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课外阅读 阅读技巧 阅读热情 阅读乐趣 习惯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1-006
窦桂梅曾说过:“阅读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阅读可以给我们的孩子打下重要的基础。没有阅读过经典名著的心灵是粗糙的,没有被感动过的情怀是枯涩的,没有被厚重的经典名著洗礼过的人也许无法拥有细致的心灵。”不论是从十多年的教学经验中,还是名师的话语中,我都深感到阅读的重要性。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的目标是要让学生喜欢阅读,充分感受阅读的乐趣”。针对当前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现状,教师应该如何让这些刚刚接触课堂的小学生快速地掌握课外阅读的方法,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率,将由父母代劳的“被动阅读”变为自我需求的“主动阅读”,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呢?针对学生的特点和阅读要求,我采用了课外阅读课内读的方法,试图把一部分课外阅读提到课堂上,有意识、有系统地将课内外阅读相结合,循序渐进地教授学生阅读的方法,使他们运用到课的外阅读中,不断扩大阅读量。
一、搜寻关联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教材选编的课文大都具有时代感,贴近学生的生活。例如,反映春天景色的《柳树醒了》《春雨的色彩》;反映领袖事迹的《邓小平爷爷植树》《吃水不忘挖井人》;反映科普知识的《要下雨了》《小壁虎借尾巴》;有赞美智慧的《乌鸦喝水》《司马光》《称象》;有热心助人的《夏夜多美》《月亮的心愿》;有表现儿童生活的《棉鞋里的阳光》;有热爱大自然的《松鼠和松果》《美丽的小路》……课文内容的丰富性,体裁的多样化,有利于教师寻找的文章指导学生进行相关的课外阅读。
1.根据文本的体裁,选择相关的随文材料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时要以教材为载体,适度拓展延伸,将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起来”。学生每学一篇课文,教师应尽可能地搜集课外阅读中与之相关的内容让学生去阅读,并指导他们如何去读。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有效指导,带领学生阅读挑选的课外读本,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学生的阅读量。
例如,在教学《柳树醒了》一课时,根据诗歌文体特点,我推荐学生学习朱自清的《小草》、金波的《春的消息》。学生带着浓浓的阅读期待,有滋有味地朗读起来:“睡了的小草,如今苏醒了!立在太阳里,欠伸着,揉她们的眼睛……”一幅幅鲜活的画面在学生的脑海里展现,充满生机的春天就这样悄悄走进了学生的心田。又如,在教学讲述抗日战争时期小英雄《王二小》一课时,对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的祖国的“昨天”,仅仅靠课文中的一个故事是很难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印象的。因此,我推荐学生阅读《小兵张嘎》《小英雄刘胡兰》等故事,拉近学生与战争的时空距离,激起学生对抗战故事的阅读热情。再如,学习童话体裁的《两只小狮子》时,我选择的是相应的童话《杜鹃学搭窝》《白头翁的故事》;学习科普小文《兰兰过桥》《火车的故事》时,我分别选了《奇妙的桥》《壶盖为什么会动》。这些与课内故事相关的课外阅读,不仅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而且使其养成了将课内阅读迁移到课外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阅读中的乐趣,从而爱上阅读,养成习惯。
2.根据文本的空白,选择相关的拓展材料
教材中的许多课文均留有“空白”,需须要教师引领学生去感悟。有时候恰到好处的“补白”,能促进学生感悟,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学习《美丽的小路》之后,为了让学生不仅要珍惜美好的生活、保护环境,养成不随地乱扔垃圾的良好卫生习惯,还要明白垃圾循环利用的重要性,我适时地向学生推荐日本中野弘隆的《垃圾哪里去了》。学生通过其中“妈妈”和“红红”的对话,明白了“植物被吃掉,弱小的动物又被强壮的动物吃掉,强壮的动物死了,又会被小虫吃掉……大自然一直是这样不断重复地延续下来,以后也会这样不断地延续下去的原因。”
教师根据一篇课文找到与之相关的多篇相似优秀的阅读素材,或者是主题相同,但表达方式迥异的阅读文本,不仅能够有效拓宽学生的阅读面,还能够帮助学生获得阅读的乐趣,从而爱上阅读。
二、授予阅读技巧,学生掌握群文阅读的钥匙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引导学生阅读也是如此。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习一些阅读的技巧和方法,使学生学会阅读,从阅读中收获知识。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以下的方法进行阅读。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