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说课稿)--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说课稿)--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2.教学年级和班级: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3.授课时间:具体上课时间待定
4.教学时数:1课时
本节课将围绕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展开,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阶段。教学内容与统编版教材紧密结合,旨在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提高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历史视角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隋唐制度变化与创新的学习,理解历史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2.提升学生的时空观念,使学生能够将隋唐时期的制度放在特定历史背景下进行考察。
3.增强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学会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隋唐制度变化的原因、过程与影响。
4.培养学生的历史价值观,通过隋唐制度的学习,认识到制度的创新对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
三、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初中阶段关于中国古代历史的基础知识,包括对历史朝代更迭的基本认识和对隋唐历史的基本了解。
2.高一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对历史故事感兴趣,喜欢通过讨论和探究的方式学习。他们通常更倾向于通过实际案例来理解抽象的概念,喜欢将历史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包括:对隋唐时期复杂制度变化的理解可能感到困惑,对制度创新的深层影响认识不足,以及如何将历史事件与更大的历史背景相结合进行分析。此外,由于高中阶段对历史学习的深度和广度要求较高,学生可能在史料分析、历史概念提炼等方面遇到挑战。
四、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配备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教材。
2.辅助材料:准备与隋唐制度变化与创新相关的历史图片、制度变迁图表、历史纪录片片段等,以便在课堂上展示和讨论。
3.教室布置:根据教学活动需要,预先划分好小组讨论区域,确保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
五、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包括隋唐时期的历史背景介绍、制度变化的概述等,明确预习目标为理解隋唐制度变化的基本情况。
设计预习问题:设计问题如“隋唐时期有哪些重要的制度创新?”“这些制度创新对社会有哪些影响?”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学生反馈的预习笔记和问题,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阅读教材和预习资料,对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针对预习问题进行思考,记录下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提交预习成果:学生将预习笔记和问题提交给老师,以便老师了解预习效果。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自主学习法,微信群资源分享,预习问题引导。
作用与目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课堂学习打下基础。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隋唐时期的历史图片,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府兵制等关键制度变化,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其影响。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制度变化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解答疑问:对学生在学习和讨论中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学生认真听讲,对隋唐制度的创新点进行思考。
参与课堂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提问与讨论: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讲授法,小组讨论,案例分析。
作用与目的: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隋唐制度的创新点,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布置关于隋唐制度变化的论文写作任务,要求学生结合课堂学习进行深入分析。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相关历史书籍和学术文章,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反馈作业情况:批改作业,给出具体反馈,指导学生改进。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学生根据课堂学习,完成论文写作,巩固知识点。
拓展学习:利用提供的资源,进行更深入的学习。
反思总结: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学习收获和不足。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自主学习法,论文写作,拓展资源。
作用与目的:通过写作和拓展学习,巩固知识点,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
六、知识点梳理
1.隋唐时期的背景
-隋朝的建立与统一: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统一北方,后灭陈统一全国。
-唐朝的兴起:李渊建立唐朝,唐朝在隋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
2.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科举制的确立与发展:隋朝开创科举制,唐朝时期科举制度逐渐完善,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
-科举制度的起源:隋文帝时期设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