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桥】2016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高考仿真模拟试卷(五)详解.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高考仿真模拟试卷(五)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如图是某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及转化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A物质很可能是肌糖原
B.图中⑤过程比④过程多穿越2层生物膜
C.图示⑥过程和④过程均需载体与能量
D.图示B物质为丙酮酸,与其生成有关的③过程同时会产生ATP
【答案】D
【解析】图中显示A物质由葡萄糖作原料合成,且A物质还可经①过程再次生成葡萄糖,表明A物质应为肝糖原,而不是肌糖原;图示⑥过程应为协助扩散,④过程为主动运输;图中B物质为丙酮酸,其产生过程中会伴随生成ATP。
2.如图是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示意图,⑤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③为组织细胞,物质交过程如下:
B.若③为脑细胞,⑤处的氧气浓度高于①处,而CO2的浓度相反
C.若③为肝脏细胞,饭后一小时⑤处的血糖浓度低于①处
D.若③为胰岛B细胞,饭后半小时⑤处的胰岛素浓度高于①处
【答案】B
【解析】③为组织细胞,从②组织液获取营养和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和代谢废物到组织液,故②③之间为双箭头,A错误;血液流经脑细胞时,脑细胞通过组织液从血浆获取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到血浆,B正确;饭后一小时血糖浓度上升,通过调节,血液流经肝细胞,更多血糖进入肝细胞合成糖原,⑤处的血糖浓度高于①处,C错误;饭后半小时血糖上升,胰岛素分泌增加,血液流经胰岛B细胞,胰岛素进入血液,⑤处的胰岛素浓度低于①处,D错误。
3.某哺乳动物处于静息状态的神经元内、外,K+浓度分别是140 mmol/L和5 mmol/L。在膜电位由内负外正转变为内正外负过程中有K+排出细胞,膜电位恢复过程中有K+流入细胞。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过程中,K+排出细胞是主动运输,流入细胞是被动运输
B.该过程表明,神经元兴奋时,膜两侧K+的浓度差会缩小
C.该过程表明,神经元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会发生改变
D.神经元细胞膜外侧,兴奋部位比未兴奋部位的电位低
【答案】A
【解析】静息状态的神经元内、外,K+浓度分别是140 mmol/L和5 mmol/L,随着膜电位变化,K+流入时由低浓度到高浓度是主动运输,流出时由高浓度到低浓度是被动运输,A错误;兴奋时K+外流,所以膜两侧的K+的浓度差会缩小,B正确;在不同情况下,K+既可排出细胞,也可流入细胞,说明膜对K+的通透性会发生改变,C正确;神经元细胞膜外侧,兴奋部位带负电荷,未兴奋部位带正电荷,D正确。
4.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用高倍显微镜观察黑藻叶绿体,可见叶绿体内部有许多基粒
B.豆浆、氨基酸溶液、性激素均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C.“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一定浓度的盐酸可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并水解DNA
D.“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应先用低倍镜找到分生区,再换用高倍镜观察
【答案】D
【解析】基粒属于亚显微结构,高倍镜看不到,A错误;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的原理是其与肽键发生颜色反应,氨基酸无肽键,性激素不是蛋白质,二者都不发生紫色反应,B错误;该实验中的“水解”是指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使染色体中蛋白质与DNA分开,不是水解DNA,C错误。
5.下列关于生物可遗传变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病毒、细菌和小鼠均可发生的可遗传变异是基因突变
B.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在光学显微镜下都可以观察到
C.染色体变异能发生在减数分裂、有丝分裂和细菌增殖过程中
D.只有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时可以发生基因重组
【答案】A
【解析】病毒、细菌和小鼠的遗传物质都是核酸,均可发生基因突变,A正确;染色体变异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而基因突变则不可以,B错误;细菌是原核生物,没有染色体,C错误;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也可以导致基因重组,D错误。
6.图为常见种群数量的两种增长曲线,对曲线理解不正确的是( )
A.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B.B到C的变化过程中,该种群天敌的捕食成功率可能会减少
C.理论上曲线X与曲线Y相比,Y曲线代表的种群进化更快
D.改善环境条件能提高种群K值,但自然状态下种群无法实现最大增长率
【答案】A
【解析】BC段是曲线X代表的种群增长速率减缓的区间,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依然在增长;B到C的变化过程中,种群数量在增加,天敌捕食成功的机会增加,但被捕食的个体数与种群总数之比在下降,即捕食成功率可能降低;种群进化的速度取决于基因频率的变化速度,曲线X与曲线Y相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