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实验二.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实验一总结;四.人体微生物的采集和观察
1.涂片要薄而均匀;
2.固定温度不能高,以免影响细胞形态;
3.染色后水洗要轻。
五.显微镜的使用:油镜的正确使用
六.菌种的转接
思考转接失败的原因有哪些?;逐级稀释涂布法;斜面转接;;实验二 不同微生物类群菌落的比较及细菌多样性观察与鉴定;一、实验目的;二、实验器材;三、实验菌种;四、实验内容与方法;(二)环境微生物分离结果的比较观察:
观察实验一的各种分离平板,比较不同空气环境、不同水源的细菌数量上的差异以及土壤微生物数量及类群的差别。
实验记录:
1.将环境样品分离的微生物平板进行计数并填入表格中,计算水体样品和土壤样品的活菌数。;空气环境微生物计数;稀释度;沉降法空气中细菌、真菌、放线菌总数计算采用奥梅梁斯基提出的由空气微生物粒子的沉降量通过一个比较方便的关系换算成空气微生物粒子含量,即“5 min在100 cm2面积上降落的细菌粒子总数,约等于10 L空气中所含的菌数”。为方便换算,通常把10 L空气换成以m3(1 000 L)为单位的空气中微生物的含量表示,公式为:
C=50 000 N/AT
式中:C为每m3空气中细菌、真菌、放线菌菌落形成单位总数,cfu/m3(cfu: colony forming unit);
N:培养后,平皿上菌落形成单位数(3皿平均值),cfu/皿
A:所用平皿的面积,cm2;
T:打开皿盖暴露的时间,min;
50 000为校正值。
根据公式算出空气中细菌、真菌、放线菌总数,以空气细菌、真菌、放线菌总数之和代表空气微生物浓度,分析空气微生物分布,评价空气污染程度。; 实验一的三种平板菌落培养特征观察;注意观察不同微生物菌落的形状,大小,边缘,表面形貌,质地,颜色,光泽,干燥或湿润等性状。
实验记录:
拍照记录平板上生长的菌落。在图片上选取1-2个代表性的菌落,用箭头标注相应的细菌、放线菌、酵母和霉菌菌落并用文字描述每个菌落的特征。;不同类型微生物菌落形态比较;观察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的平板菌落的形态特征;四大类微生物形态和菌落特征比较 ;1.细菌的革兰氏染色
1)制片:在一块干净载玻片上的三个区域各滴加一小滴蒸馏水,分别挑取前一天细菌分离平板上单个菌落转接培养的斜面培养物,和两支革兰氏染色标准细菌斜面的菌苔与上述水滴混匀,制作成薄薄的细菌涂片。将此细菌涂片在酒精灯上方通过5-6次,以使干燥的细菌样品能够被固定在载玻片上。;2)染色:
?初染:在上述细菌涂片区域滴加草酸铵结晶紫溶液(以覆盖样品为准),1-2分钟后使用慢速水流将染液清洗掉并将样品周围的水滴用吸水纸擦干;
?媒染:在样品上滴加卢戈氏碘液以加强结晶紫的染色效果,1分钟后水洗并除尽周围水滴;将载玻片倾斜,
?脱色:用95%酒精滴加于经染色和媒染的样品上,当看到流出的脱色液体变成无色时立即水洗去除残留的酒精溶液;
④复染:将沙黄染液滴加于细菌样品约2分钟,水洗干净,用吸水纸吸去大滴水珠后,在酒精灯上方将样品干燥。
3)镜检:遵循低倍-高倍-油镜的顺序依次观察显微镜视野中的细菌样品和实验标准细菌的颜色(蓝紫色为革兰氏阳性细菌,红色为革兰氏阴性细菌)。;革兰氏染色;Gram stain technique;Result of G-;2.细菌的芽孢染色
1) 制片:细菌制片方法与革兰氏染色实验相同,分别挑取实验
一细菌分离平板上的单个菌落和标准的芽孢细菌斜面的菌苔与上
述水滴混匀,制作成薄薄的细菌涂片。将此细菌涂片在酒精灯上
方通过5-6次,以使干燥的细菌样品能够被固定在载玻片上。
2)染色:使用沙黄或结晶紫对细菌样品染色2分钟,水洗去除染
液,吸水纸轻轻擦拭水滴,然后在酒精灯上方进行干燥。
3)镜检:分别用高倍镜和油镜观察,可以看到菌体显示蓝紫色
或红色,而细胞里面的芽孢则显示为无色透明。;细菌芽孢(菌体染色,芽孢无色);3.细菌的荚膜染色
1)制片与染色:在一块干净的载玻片上面滴加一滴蒸馏水,无菌操作挑取一环硅酸盐细菌的斜面培养物与蒸馏水混匀,并使其自然干燥。首先用碱性复红进行初染5分钟,洗去多余染液。然后在载玻片的另一个区域滴加一滴印度墨汁,用另一块干净的载玻片的短边将墨汁推向细菌样品液滴直至推到第一块载玻片的末端为止,以形成一个均匀的墨汁与样品混合的推片,在空气中自然干燥或者用吹风机的冷风将其吹干。
2)镜检:先高倍后油镜的顺序观察染色样品,可以观察到不被着色的荚膜形态。;细菌荚膜;光学显微镜下的细菌鞭毛;实验记录; 首先在一个新鲜高氏一号平板底部用记号笔将平板一分为二,选取实验一的高氏一号培养基上放线菌得到良好分离的平板,用无菌接种环挑取2个不同形态放线菌菌落分别划线接种于新鲜的高氏平板的两个区域??然后用无菌镊子以每个区域5-6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