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等式证明的有关问题.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不等式证明的有关问题
王海宏
运用构造法证明不等式不但可以巧妙地解决一些难题,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创造力. 在证明不等式的问题时,通过观察,抓住问题的特点,巧妙构造数学模型,使问题得以顺利解决.
一、构造函数证明不等式
例1 求证sin2x+≥5
导析:研究函数f(t)=t+ eq \f(4,t),t∈的单调性,当0<t1<t2≤1时,f(t1)-f(t2)=(t1-t2)+(-)=(t1-t2)+4(t2-t1)·=(t1-t2)()
∵t1-t2<0,0<t1t2<1,t1t2-4<0
∴f(t1)>f(t2)
∴f(t)在上是减函数,
∴f(1)是函数f(t)=t+ eq \f(4,t)在t∈上的最小值,
∴t+ eq \f(4,t)≥f(1)=5 即sin2x+≥5.
例2 试证≥ eq \f(5,2)
证明:==
设t=则t≥2
令f(t)=t+ eq \f(1,t) 易证当t∈时,f(t)单调递增(证明略)
∴f(t)min=2+ eq \f(1,2) = eq \f(5,2)
∴≥ eq \f(5,2)
注:在上述例1和例2中,学生往往易联系到不等式“a+b≥2 eq \r(,ab),a∈R+,b∈R+”,但上述等号只有在a=b时,即例1 sin2x=2,例2 =1时才能取到,这是不可能的. 我们运用构造法把它们转化为求单调函数的值域,从而使问题轻易得以解决. 构造一个反映问题特征的函数,视所证不等式的字母为这个函数的自变量,此外这个函数必须在定义域内是单调函数. 一般地,当x>0时,f(x)=x+ eq \f(m,x)(m>0)在x∈上递减,在上递增. 例如,f(x)=x+ eq \f(1,x) +(x>0)最小值为 eq \f(5,2),而不是2.
二、构造方程证明不等式
例3 求证x∈R,有- eq \f(1,3)≤≤3
证明:令t=taneq \f(x,2),由万能公式得
y==
于是(7y-11)t2+(6y+2)t+(3y+1)=0
∵Δ=(6y+2)2-4(7y-11) (3y+1)≥0
即3y2-8y-3≤0得- eq \f(1,3)≤y≤3
∴- eq \f(1,3)≤≤3
例4 在ΔABC中,已知 lgtanA+lgtanC=2lgtanB
求证: eq \f(π,3)≤B< eq \f(π,2)
证明:由对数的定义可知tanB>0,故0<B< eq \f(π,2)
由题设得tanA·tanC=tan2B
又∵A+B+C=π
∴tanA+tanC=(1-tanA·tanC)tan(A+C)= (1-tan2B) (-tanB)
以tanA,tanC为两根的(构造)方程为:
x2-(1-tan2B) (-tanB)x+tan2B=0
因为方程有实根,由判别式可得tan2B≥3
故 eq \f(π,3)≤B< eq \f(π,2)
三、构造几何图形证明不等式
例5 求证:若x,y,z∈R+,则+>
OABC图1xyz导析:此题显然不可能用比较法、综合法证明,分析法也太复杂,放缩法好象可以试试,但还是失败了. 考虑到要证明的不等式是一个对称式,与余弦定理的表示式有一定的联系,不妨构造ΔABC,如图1,在平面内取点O,作线段OA=x,OB=y,OC=z,且使∠AOB=∠AOC=∠BOC=120o,连结AB、BC、CA,则分别在ΔAOB、ΔAOC、ΔBOC中,由余弦定理得,=AB,=BC,=AC,显然在ΔABC中,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故有+>
O
A
B
C
图1
x
y
z
例6 已知:f(x)=,a≠b且ab>0
y图2A(1, a)Ox1abB(1, b)求证:|f(a
y
图2
A(1, a)
O
x
1
a
b
B(1, b)
证明:如图2,f(a)=可以表示平面上点A(1,a)到O(0,0)的距离,f(b)=表示点B(1,b)到O(0,0)的距离,而|a-b|表示A(1,a)及B(1,b)两点间距离.
∵a≠b
∴A、O、B三点组成一个三角形,由三角形两边之差的绝对值小于第三边,可得|f(a)-f(b)|<|a-b|.
构造思维方法,启发我们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 善于应用数学语言构造适当的模型,综合利用各种知识去处理问题,与已学过的各种数学思维方法相结合,在解决数学问题的时候才能思路开阔,得心应手.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