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武威市第三中学九年级化学上册 3.1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新版)新人教版.docx
甘肃省武威市第三中学九年级化学上册3.1分子和原子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设计意图
本节课旨在通过讲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帮助学生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为后续学习化学变化和物质性质打下基础。通过实验和实例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使他们在九年级化学学习过程中,初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通过实验探究分子和原子的性质,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增强学生的科学思维,通过分析分子和原子的关系,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科学态度与责任,认识到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和责任感。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充满探索欲望。在化学学科上,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对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有一定的认识。然而,由于分子和原子是微观世界的概念,学生在理解和掌握上可能存在困难。
学生层次方面,班级中存在一定程度的个体差异。部分学生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能够较快地理解抽象概念;而部分学生可能在理解和记忆微观粒子方面存在困难。在知识掌握上,学生对化学基本概念和实验操作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属性认识不足。
在能力方面,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但观察、分析、归纳能力有待提高。在化学实验中,学生能够按照步骤进行操作,但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不够深入,往往停留在表面现象上。
在素质方面,学生的学习习惯存在差异。部分学生能够自觉预习、复习,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而部分学生可能存在依赖心理,缺乏自主学习能力。此外,学生在面对困难时,部分学生能够保持积极心态,寻求解决方法;而部分学生可能表现出焦虑、退缩情绪。
这些学情特点对课程学习产生一定影响。首先,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分层教学策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其次,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探究素养。最后,教师需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后续化学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教学资源
1.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实验仪器(放大镜、显微镜、滴瓶、试管等)、模型教具(分子和原子模型等)。
2.课程平台:人教版化学教材、学校内部教学资源库。
3.信息化资源:在线教育平台(用于辅助教学视频和资料下载)、电子教科书。
4.教学手段:演示实验、小组合作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提问。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点——分子和原子。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接触到的物质都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那么,你们知道分子和原子有什么区别吗?
(2)学生:分子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原子组成的,而原子是构成分子的基本单位。
二、新课讲授
1.分子的概念
(1)教师: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分子的概念。分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它能够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那么,分子有哪些特性呢?
(2)学生:分子很小,有质量,有体积,能运动,能与其他分子相互作用。
2.原子的概念
(1)教师:接下来,我们来学习原子的概念。原子是构成分子的基本单位,它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有哪些特性呢?
(2)学生:原子很小,有质量,有体积,有电荷,能与其他原子相互作用。
3.分子和原子的区别
(1)教师:那么,分子和原子有什么区别呢?请同学们结合刚才所学内容,讨论一下。
(2)学生: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在于:分子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原子组成的,而原子是构成分子的基本单位。
4.分子和原子的性质
(1)教师:接下来,我们来探讨一下分子和原子的性质。请同学们观察以下实验现象,并思考其中的原因。
(2)实验现象:将两滴红墨水滴入一杯清水中,红墨水逐渐扩散到整个杯子。
(3)学生:红墨水分子在水中不断运动,导致颜色逐渐扩散。
5.分子和原子的应用
(1)教师:分子和原子的性质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请同学们举例说明。
(2)学生:例如,洗洁精的清洁作用就是利用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电池的化学反应也是基于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三、课堂练习
1.教师提问:请同学们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分子和原子的区别是什么?
(2)分子有哪些特性?
(3)原子有哪些特性?
2.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点评。
四、课堂小结
1.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特性以及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希望同学们能够掌握这些知识,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2.学生回顾所学内容,总结分子和原子的特点。
五、布置作业
1.教师布置作业:请同学们完成以下练习题。
(1)解释以下现象:将一块冰放入水中,冰块逐渐融化。
(2)简述分子和原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