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武威市第三中学九年级化学上册 3.2 原子结构说课稿 (新版)新人教版.docx
甘肃省武威市第三中学九年级化学上册3.2原子结构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
单位: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原子结构
2.教学年级和班级:九年级
3.授课时间:2022年10月26日
4.教学时数:1课时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科学探究能力,通过实验探究原子结构,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增强科学思维能力,理解原子结构模型,发展模型构建和科学解释的能力。
3.培养科学态度与责任,认识到科学知识的发展与个人、社会发展的关系。
三、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九年级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知识,对原子概念有一定的了解,能够识别和描述原子符号。然而,对于原子结构的内部结构,如电子层、质子数、中子数等,学生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表面。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九年级学生对化学学科普遍感兴趣,好奇心强,喜欢通过实验来探索未知。学生的学习能力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能够较好地理解复杂的科学概念。学习风格上,有的学生偏好视觉学习,通过图像和模型来理解原子结构;有的学生则更倾向于听觉学习,需要通过讲解和讨论来加深理解。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理解原子结构时,学生可能面临以下困难:一是难以想象原子结构的微观世界;二是难以将抽象的原子结构模型与具体的物质现象联系起来;三是计算质子数、中子数和电子数的关系时可能感到混淆。针对这些困难,教师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策略来帮助学生克服。
四、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新版《化学》九年级上册教材,以便学生能够跟随教材内容进行学习。
2.辅助材料:准备原子结构模型图、电子排布图等图片,以及原子结构相关的科普视频,以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原子结构。
3.实验器材:准备电子显微镜模型、原子结构模型等,用于演示和实验操作,增强学生的实践体验。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方便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实验操作台准备齐全,确保实验活动的顺利进行。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如水、盐、糖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的微观构成。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激发学生对原子结构的兴趣。
3.学生回答: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想法,并简要总结已有知识。
二、讲授新课(20分钟)
1.原子结构概述:讲解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包括原子核、电子层、质子数、中子数等。
2.原子结构模型:展示原子结构模型图,讲解电子层、质子数、中子数之间的关系。
3.电子排布规律:讲解电子排布的基本规律,如泡利不相容原理、能量最低原理等。
4.实例分析:通过实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原子结构在实际物质中的应用。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课堂练习: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2.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练习题,互相解答疑问,提高解题能力。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提问环节:针对练习题中的重点和难点,提问学生,检查他们的理解程度。
2.学生回答:邀请学生回答问题,并对答案进行点评和总结。
五、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展示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如金属腐蚀、燃烧等,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结构的作用。
2.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现象背后的原子结构原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
3.学生分享: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并对成果进行点评和总结。
六、解决问题及核心素养能力的拓展要求(5分钟)
1.解决问题:针对课堂讨论中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
2.核心素养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结构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责任。
七、总结与布置作业(5分钟)
1.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原子结构的重要性。
2.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并鼓励学生进行课后拓展阅读。
教学过程流程环节如下:
1.导入环节(5分钟)
2.讲授新课(20分钟)
-原子结构概述(5分钟)
-原子结构模型(5分钟)
-电子排布规律(5分钟)
-实例分析(5分钟)
3.巩固练习(10分钟)
4.课堂提问(5分钟)
5.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
6.解决问题及核心素养能力的拓展要求(5分钟)
7.总结与布置作业(5分钟)
总用时:45分钟
六、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原子结构的历史发展:介绍原子结构理论的演变过程,从道尔顿的原子论到现代的量子力学,让学生了解科学知识的积累和发展。
-原子结构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探讨原子结构在材料科学、化学工程、生物化学等领域的应用,如半导体材料的电子结构、蛋白质的结构与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