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美食文化初探.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潮汕美食文化初探
李 杏
如同文学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一样,潮汕美食文化源于潮汕饮食文化、高于潮汕饮食文化。因此,要探讨潮汕美食文化,不能不先探讨潮汕人独特的饮食文化。
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饮食文化作为物质型文化——人力曾经和正在作用其上的一切物质对象、人类物质生活的方式——的一个部分,必然和整个大文化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因此,要探讨潮汕人独特的饮食文化,不能不考察整个潮汕大文化中的相关因素。在这个考察过程中,实质上也就是探讨了潮汕美食文化的内涵。
潮汕地区,一般指现在的汕头、潮州和揭阳三市。
据专家学者考证,潮汕地区经过多次海陆变迁之后,在距今五千年前又重新形成陆地至今;潮汕文化起源于新石器时代,距今至少已有五千年。
潮汕人的祖先是什么人?有各种各样的说法,分歧主要在于秦汉时期之前潮汕的先民是什么人(例如是闽南人还是南越人);而较为统一的说法则是,随着中原汉人逐渐南迁入潮,从秦汉时期开始,汉文化开始传入潮汕地区;到了晋唐时期,汉文化成为潮汕地区文化的主流。
因此,若简略概括,潮汕人的历史文化渊源跟中国华夏民族——在漫长的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同血缘、不同氏族的族体经过无数次碰撞、交流、融合,逐渐形成统一的、稳定的民族,并从汉朝起固定称为汉族,以与周边其他民族相区别——一样,在经历了相当漫长的历史发展时期之后,潮汕先民(或称土著)被南迁入潮的中原汉人逐渐同化,双方后裔又逐渐融合,从而形成了汉民族中有着独特文化风貌的一个分支——潮汕人。他们有自己独特的经济生活方式,独特的文化认同意识和独特的风俗习惯,并使用一种共同的汉语方言——潮汕话,从而有别于周边地区的其他民系——广府人、客家人和福建人。
笔者认为,一个地域的人们的饮食文化,当然受到祖先世代相传的生活习俗的深刻影响;另一方面,又必然受到该地域气候、水土、物产及与外来文化交往等因素的重要影响。所以,潮汕人的饮食文化与中原汉民族饮食文化有相同,也有差异。
首先,潮汕饮食文化的基本模式跟中华汉民族的饮食文化是相同的,这应该是毫无疑问。这里只略举一些小例子。
关于“一日三餐”,据专家学者考证,秦汉以前人们一天只吃两顿饭。《墨子·杂守》说士卒每天吃两餐,食量分为五等。又据《睡虎地秦墓竹简·仓》记载,当时筑墙的劳工早饭半斗(秦一斗约合今二升)粮,晚饭为三分之一斗;站岗和做其他事者,早、晚饭各为三分之一斗,均为两餐。在汉代之后,一日两餐才逐渐变为三餐,且开始有早、中、晚饭的分称。早饭,汉代称为寒具,指早晨起床漱洗后所用之小食。至唐代,寒具始有点心之称。《能改斋漫录》云:“世俗例以早晨小食为点心,自唐时已有此语。”至今国内许多地方仍称早饭为“早点”。
潮汕人从什么时候开始实行一日三餐,这有待专家们的考证,但可以肯定潮汕人的“一日三餐”应该来自中原汉文化;潮汕人的早餐也多以白粥、杂咸这种简单形式(相对中、晚餐)为主,食量也较少,这跟中原“早餐起床漱洗后所用之小食”是一致的。
又如,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国人就已习惯把吃的东西分为食和饮两个部类。另据《周礼》、《礼记》等,当时一些正式场合的饮食已可分为四部分:饭、膳、羞、饮。饭是用百谷做的,属于主食;膳是六畜为主的肉做成的菜肴;羞又称百羞,是粮食为主精制的美味的多样化食品,可以说就是现代的小吃、点心;饮则是饮料的总称。
潮汕饮食文化中,饭、膳、羞、饮这儿个部类应有尽有,并且是有过之而不及,更多了丰富的鱼类、海产品、新鲜蔬菜、水果及工夫茶等,潮汕美食则荟集了这些饮食的佼佼者。
笔者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至今天,亦到过国内许多地方(结合在新闻报道和文化艺术作品所看到的),印象很深刻的就是,在祖国这个大家庭中,有许多食物在各个不同地方却都是相同的,例如一些米食、面食、豆浆和油条、小葱和豆腐、酱油和食醋、红烧鱼、蛋花汤等等,几乎全国各地都有。至于潮汕人一些独特的饮食,如潮州粥、工夫茶、潮汕腌酱菜、潮汕小吃等,则是由于潮汕地区特定的气候、水土、物产等诸多因素及人文因素而形成的。
潮汕地区位于粤东南,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阳光充足(年日照2000~3000小时),雨量充沛(年降雨量1600~1800毫米),气候温和(年均22摄氏度),四季常青,终年无雪,无霜期长,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适宜万物生长,也是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
潮汕地区有山地也有平原﹙各占一半﹚,大体上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的凤凰山、莲花山、大北山、小北山、大南山、南阳山和桑浦山七大山系总称为莲花山系,连绵延续,峰峦迭翠,形成一道天然屏障。桑浦山一带滨海的海蚀岩地貌,属全国罕见。
潮汕境内有韩江、榕江、练江等几大河流,贯穿整个潮汕大地,形成银蛇飞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