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17年整理】HPLC测定维生素D滴剂(胶囊型)中维生素D3的含量 开题报告.doc

发布:2017-01-14约1.79万字共3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HPLC测定维生素D滴剂(胶囊型)中 维生素D3的含量 药学092夜本 张佳荣 摘要:国际对维生素D的大量深入研究显示:维生素D不再被认为是仅仅用于预防儿童佝偻病的营养必需品。3的产品,但中国药典并未收录维生素D3滴剂的含量相关检测方法。 关键词:维生素D滴剂(胶囊型),维生素D3,正相HPLC,反相HPLC 研究背景 1.1 研究意义 近年来,国际对维生素D的大量深入研究显示:维生素D不再被认为是仅仅用于预防儿童佝偻病的营养必需品。维生素D对健康的意义被更加广泛的认知,并在大量临床试验中得到证实,这其中包括:降低常见癌症的发生率,如乳腺癌、肺癌、结肠癌等。 防治自身免疫性疾病、高血压和感染性疾病等。维生素D调节胎盘的发育和功能,这表明孕妇维持较好的维生素D水平可预防如流产,先兆子痫,和早产等妊娠并发症的发生。宫内及婴幼儿获得足够的维生素D可降低1型糖尿病,哮喘与精神分裂症的发生率。 总的来说,维生素D缺乏的治疗和预防对于所有人群,尤其是妇女儿童的整体健康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大多数的维生素D由DBP(维生素D结合蛋白质)或脂蛋白携带到肝脏,在侧链C-25位上羟化形成25-(OH)D3,它是主要的循环形式。维生素D25羟化酶包括两种形式的细胞色素P-450混合功能氧化酶,一种在内质网上的低亲和力高容量酶,另一种则是在线粒体上的高亲和力低容量酶,25羟化酶主要受维生素D在肝脏的浓度调节,几乎不被25-(OH)D3抑制。25-(OH)D3不储存在细胞内,它被释放到血浆中和DBP结合,在正常的25-(OH)D3的血浆浓度时,仅有少量的25-(OH)D3从血浆释放入组织。因此25-(OH)D3的循环水平是良好的维生素D营养状况的测试指标。维生素D的缺乏与摄入量以及日照时间有关,所以很难确切估计。但就目前紫外线照射带来的皮肤癌等问题上升的情况下,各国人群接受日照的时间都在减少,并且很多国家明确规定要限制接受日照的时间,因此全世界范围内维生素D均呈现广泛缺乏的现象。 中国部分居民血液中的25-(OH)D3水平检测发现,约60%以上的居民为缺乏,只有约6%的人群达到优秀水平。其中,最易缺乏,并因为缺乏容易出现疾病的人群包括:孕妇、婴幼儿、老年人。这主要与这三类人群接受日照时间都相对较少有关。 2000年中国营养学会制定的中国居民膳食维生素D推荐摄入量见表年龄(岁) IU/d 年龄(岁) (单位IU/d) 0~10 400 孕妇 400 11~49 200 乳母 400 50~ 400 表中国居民膳食维生素D推荐摄入量世界各国对维生素D 需要量指导: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2008年3月):早产儿、低体重儿、双胞胎:2周后800IU/d,三个月后400IU/d。纯母乳喂养的婴幼儿:2周-2岁,400IU/d。配方奶喂养儿:如果奶量少于500ml,补充200IU/d。妊娠后期为秋冬季的孕妇:400-1000IU/d,同时监测25-(OH)D3浓度。 美国儿科学会临床指南(2008年11月):与中国相比,提前和延长了补充维生素D的年龄段,孕妇(妊娠后期)、乳母,不管什么季节都需要补充维生素D 400-1000 IU/d。 在包括美国、澳洲等世界发达国家的各类医学文献中,对各个人群的维生素D推荐剂量,均高于目前中国的推荐剂量,综合下来表年龄(岁) 推荐摄入量单位IU/d0~19 400-1000 20~50 400-1000 51~69 1000-2000 70~ 1000-2000 表 个人群的维生素D推荐剂量通过膳食来源的维生素D一般不会引起中毒,也就是说天然的维生素D,和食品级的天然维生素D补充剂一般不会引起中毒。而大剂量的化学维生素D和强化维生素D的奶制品有发生维生素D过量和中毒的可能。中国营养协会建议我国儿童和成人的可耐受最高摄入量为800IU/d。但从目前国际对D3的应用看来,大部分国家在日照较少的季节,对婴幼儿的日摄入量已经提高到800-1000IU/d,而孕妇和普通成人如果检测为维生素D缺乏,在开始1-2个月,日摄入量会要求提高到2000 IU/d甚至更多。 医学分析表明,将维生素D摄取量增至1000IU/d可能降低结肠癌和乳腺癌的患病几率50%。男性摄入维生素D400IU/d可大幅降低患多种癌症的几率,包括胰腺癌、食道癌和非霍奇金淋巴瘤。孩子在生命的第一年期间每天摄入2000IU的维生素D,在30年随访期间1型糖尿病的风险降低80%。 1.2 药物的来源 维生素D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也被看作是一种作用于钙、磷代谢的激素前体,它与阳光有密切关系,所以又叫“阳光维生素”。维生素D是一族A、B、C、D环结构相同,但侧链不同的一类复合物的总称,A、B、C、D环的结构来源于类固醇的环戊氢烯菲环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