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 第5讲 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第1课时课件 中图版.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2016·上海地理,5)北京(40°N)某中学高中生开展地理课外活动,在连续三个月内三次测量正午太阳高度角,获得测量的数据(见下表)。 从第一次到第三次测量期间,该地昼夜长短状况及其变化是( ) A.先昼短夜长,后昼长夜短,昼渐短 B.先昼长夜短,后昼短夜长,夜渐短 C.先昼短夜长,后昼长夜短,夜渐短 D.先昼长夜短,后昼短夜长,昼渐短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60° 50° 40° 解析 由材料可知,在连续3个月,该地正午太阳高度在递减;根据公式正午太阳高度=90°-(当地纬度±直射点的纬度)计算,第一次测量时,太阳直射北半球,第二次测量时太阳直射赤道,第三次测量时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北京昼长变化是先昼长夜短,后昼渐短夜渐长,至昼短夜长。选D正确。 答案 D 3.(2015·四川文综,2)2013年4月5日,我国帆船手驾驶“青岛号”帆船荣归青岛港,实现了中国人首次单人不间断环球航海的壮举。下图为此次航行的航线图。据材料完成下题。 帆船返回青岛港当日,青岛( ) A.日出东南方向 B.于地方时6时前日出 C.昼长较广州短 D.正午物影较春分日长 解析 本题考查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涉及日出方位、日出时间、昼长长短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等。帆船返回青岛港的时间是4月5日,此日已经过了春分,太阳直射北半球,全球各地日出东北,故A项错误;此时昼长长于12小时,日出时间在地方时6时之前,故B项正确;此日太阳直射点已经位于赤道以北,北半球各地随纬度的增高昼长增长,青岛港的纬度高于广州,昼长应比广州长,故C项错误;此日太阳直射点正向北移动,青岛港比春分日的时间更接近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所以正午太阳高度比春分日时大,正午物影较春分日时短,故D项错误。 答案 B 考法二 利用日出、日落规律判断地理现象 4.(2014·大纲卷,7~8)当中国南极中山站(约69°S)处于极夜时,甲、乙两地分别于当地时间5时40分和6时20分同时看到日出。据此完成(1)~(2)题。 (1)甲地位于乙地的( ) A.东北方向 B.西北方向 C.东南方向 D.西南方向 (2)这段时间可能出现的地理现象是( ) A.暴风雪席卷欧洲北部 B.澳大利亚东南部易发森林火灾 C.好望角附近炎热干燥 D.墨西哥湾热带气旋活动频繁 解析 第(1)题,当南极中山站处于极夜时,太阳直射点位于21°N及其以北的某一纬线上,该日越往北,昼长越长,由甲、乙两地的日出时间可计算出甲地昼长时间较乙地昼长时间长,就南北方向而言,甲地位于乙地以北。甲乙两地同时日出,则两地均位于晨线上。根据该日晨线的倾斜状况,结合两地南北方向上的位置关系可推断出甲地位于乙地的西北方向。第(2)题,据材料判断该段时间为北半球夏季。欧洲北部的暴风雪多出现于冬季,A项错误;澳大利亚东南部为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湿润,B项错误;此时段为南半球冬季,地处地中海气候区的好望角温和多雨,C项错误;墨西哥湾热带气旋夏秋季节活动频繁,D项正确。 答案 (1)B (2)D 第5讲 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知考纲 明考情 理线索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1.高考围绕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变化规律两大核心知识命题,题型以选择题的形式为主 2.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居民楼采光、间距,太阳能热水器安装等)为背景,或创设简洁的经纬网图提供信息,主要考查地球运动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难度有降低趋势 一、地球公转特征和黄赤交角 1.地球公转特征 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问题。 (1)方向:___________。 (2)轨道特点:近似正圆的椭圆,近日点为_______初(图中B点),远日点为______初(图中A点)。 (3)周期:时间长度为365日6时9分10秒,叫恒星年。 (4)速度:近日点最____;远日点最____。 自西向东 1月 7月 快 慢 【深度思考1】 夏至日与远日点重合,冬至日与近日点重合,这种说法对吗? 提示 不对,从时间上看近日点为1月初,冬至日为12月22日前后;远日点为7月初,夏至日为6月22日前后。从在公转轨道的位置上看,近日点比冬至日靠东,远日点比夏至日靠东。 2.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读黄赤交角形成示意图,回答问题。 (1)黄赤交角的概念:A______________平面(即黄道平面)同B_____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26′。 地球公转轨道 赤道 (2)影响:引起_____________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具体如下图所示: (3)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周期:365日5时48分46秒,叫做_______年,也就是我们平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