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第五章教案.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皖西学院单元教案
课程名称教育学课型理论教学授课时间5学时章节(课题)名称
第五章 课程
教学内容(摘要)
第一节 课程与课程理论
第二节 课程的编制
第三节 我国新课程改革
授课方式课堂讲授为主,学生讨论相结合教学目的
1、了解课程的含义
2、明确课程目标、课程标准、活动课程、综合课程、核心课程、校本课程
3、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
重点课程及相关概念难点课程及相关概念辅助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后记:(注:1、课型指理论教学、实验、实习、设计等;2、本表按教学单元或课题填写)
第 五 章 课 程
学习目标:
1、了解课程的含义、几种主要的课程定义及其课程理论流派。
2、明确课程目标、课程标准、活动课程、综合课程、核心课程、校本课程的含义。
3、认识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高中课程方案和具体学科的课程标准。
4、认识综合实践活动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对学生发展的意义和价值。
5、了解影响课程变革的重要因素;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我国课程改革的未来发展。
第一节 课程与课程理论
一、课程的涵义
(一)课程的词源学分析
中国: 《诗经》;《朱子全书》
西方: Curriculum 斯宾塞 1859;Currere
(二)几种典型的课程定义
1、课程即教学科目
我国:六艺
西欧:七艺
这种定义的实质是强调学校向学生传授学科的知识体系,是一种典型的“教程”
批判:只关注教学科目往往忽视学生
2、课程即学习经验
杜威:观念、知识本质上就是经验,经验中包含着主动作用,包含着“做”,包含着“行动”。经验是杜威教育思想的核心。
3、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
鲍尔斯、金蒂斯
任何社会文化中的课程,实际上都是(而且应该是)这种社会文化的反映。学校教育的职责是再生产对下一代有用的知识、技能。
定义的实质在于使学生顺应现存的社会结构,从而把课程的重点从教材、学生转向社会。
4、课程即社会改造
课程不是使学生适应或顺从社会文化,而是要帮助学生摆脱现存社会制度的束缚。
(三)多样性揭秘
直接原因
间接原因
二、课程理论流派
(一)学科结构课程理论(学科中心课程)
“学科结构课程”认为,知识是课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强调要把人类文化遗产中最具学术性的知识作为课程内容,并且特别重视知识体系本身的逻辑程序和结构,因而通常把学术性作为课程的基本形式。认为学科结构是深入探究和构建各门学科所必需的法则。
强调学术性、结构性、知识的内在联系
(二)社会改造课程理论
“社会改造课程”把重点放在当代社会的问题、社会的主要功能、学生关心的社会现象,以及社会改造和社会活动计划等方面。不关注学科的知识体系,认为应围绕当代重大社会问题来组织课程,帮助学生在社会方面得到发展,即学会如何参与制定社会规划并把它们付住诸社会行动。
轮形课程(布拉梅尔德)
社会改造课程的两个特点
第一、主张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到社会中去。(社会是实验室)
第二、以广泛的社会问题为中心。(城市问题、犯罪问题、交通拥挤、家庭破裂、文化娱乐等)
(三)学生中心课程理论
“学生中心课程”主张以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动机和需要、能力和态度等为基础来编制课程。
杜威:
传统教育的课程是由前人所积累起来的系统的间接经验构成的,是一种符号和文字构成的系统,是由成人编就的,代表成年人的种种标准,不适应儿童的现有能力,超出儿童已有的经验范围,是他们力不能及的东西。
学校的教材和学生的需要和目的脱离,仅仅成为供人记忆,在需要时背出来的东西。教育因之成为机械和强制的,儿童读书是迫不得已而为之,不无乐趣。
(四)存在主义课程论
“存在主义”认为,在确定课程的时候,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要承认学生本人为他自己的存在负责。
(五)后现代课程论
多尔:泰勒的课程与教学模式局限于现代主义线性的以及因果关系的框架中,其课程原理预先决定目标、选择和组织经验反映这些目标,然后通过评价决定这些目标是否已经达到。这样看来,泰勒把目标放在首要位置。
第二节 课程的编制
一、课程目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
教育目的: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国普通初级中学的培养目标:
热爱集体、热爱家长,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讲究文明,遵纪守法,了解公民的权利、义务等基本的国情、国策。
具有语文、数学、外语和其他文化科学的基础知识,有阅读、表达、计算的能力和初步的实验、自学能力;努力学习,善于提出问题,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具有健康的体质和良好的卫生习惯,有一定的兴趣爱好和审美能力,初步具有自制、自理能力,有积极进步的精神。
具有正确的劳动态度,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掌握简单的劳动技能,初步了解社会职业分工和择业知识。
课程与教学目标:
义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