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癌影像诊断学习__培训课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鼻咽部两侧生长 1、鼻咽部局部粘膜增厚 2、肿瘤侵犯咽旁组织 MRI增强扫描更清楚显示病变范围 2、肿瘤侵犯咽旁组织 3、NPC向颅底及颅内侵犯 3、NPC向颅底及颅内侵犯 肿瘤向颅内及眶尖侵犯 肿瘤向周围及脑干侵犯 4、NPC颅底骨质破坏 1-1 1-2 2-1 2-2 2-3 3-1 3-2 4-1 4-2 5、NPC淋巴结转移 MRI表现T1WI等信号,T2WI表现稍高信号。 对比增强可见肿大淋巴结轻度增强或边缘增强。 5、NPC淋巴结转移 5、NPC淋巴结转移 NPC远处转移 常见为脊椎骨转移 肺转移 脑转移 NPC常通过直接蔓延进入颅内。而通过血路转移则比较少。 肝转移 NPC骨转移 NPC肺、纵隔淋巴结转移 NPC肝转移 三、鉴别诊断 1、鼻咽部淋巴残留或增生 10岁 密度均匀 两侧头长肌间的脂肪间隙存在 颅底骨质无异常 2、鼻咽纤维血管瘤 常见良性肿瘤 20岁± 临床反复大出血 肿瘤大波及范围广(后鼻孔、眼眶、上颌窦、蝶窦、海绵窦) 3、其它肿瘤 腺样体肥大 儿童 成人 腺样体肥大 鼻咽纤维血管瘤 鼻咽纤维血管瘤 鼻咽纤维血管瘤 鼻咽部淋巴瘤 粘膜下浸润及颅底骨质破坏均较NPC轻,但淋巴结肿大多而广泛。 向前正侧后鼻孔、鼻中隔以及翼突 向前上方 筛窦、眼眶及球后 向上方 蝶骨底、蝶窦、蝶鞍、海绵窦 向外侧 茎突前间隙、翼内外肌、上颌窦、咬肌、颞颌窝等 向后外方 动脉鞘区 向后上方 枕骨斜坡 后颅窝 肿块 肿瘤在鼻咽部发生后侵犯: 向下 软硬腭、悬雍垂、扁桃体 鼻咽癌的病理学及临床概要 肿瘤 侵犯鼻咽侧壁 咽鼓管口阻塞 渗出性中耳炎 听力 耳鸣 破裂孔或蝶骨 海绵窦、视神经孔、眶上裂区 II III IV V VI 即视力下降、眼球运动障碍、头痛、面部麻木、突眼 颈静脉孔区及舌下神经孔区骨质 IX X XI 鼻咽癌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鼻咽侧位片 颅底颔顶位鼻咽腔钡胶浆造影 血管造影 局限性 CT:常用的检查方法 常规为横断面扫描 鼻咽部:3~5mm层厚,颅底 鼻咽下缘 颈部:10mm层厚,鼻咽部 第3颈椎下缘水平 鼻咽部及颈部为软组织窗 颅底部取骨窗 冠状位扫描 主要观察枕骨斜坡、蝶骨体骨质破坏 、 及海绵窦侵犯(增强扫描) 5mm层厚,扫描范围翼突内外板根部前缘 颈椎前 鼻咽癌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MRI:定位、定性及分期诊断最佳方法。 1、软组织分辨率高、多方位成像,清楚区分肌肉、粘膜、脂肪组织,对于肿瘤组织的侵犯范围界定较明确;无需增强扫描即可分辨淋巴结与血管结构。对于粘膜下病变或深层的早期病变,MRI可较早期的显示。 2、对颅底和颅内侵犯能作出清楚的显示,对放疗后纤维化组织和肿瘤残留、复发的鉴别提供更加客观的依据。 3、MRI在鼻咽癌颅底骨髓浸润诊断上具有明显的优势,但CT显示骨的细小结构优于MRI及平片,如观察颅底骨质结构的有无破坏应首选CT。 鼻咽癌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鼻咽部正常影像表现 CT(软组织窗) 翼外肌 腭帆张肌 腭帆提肌 颞下窝 翼突内外侧板 咽鼓管咽口 圆枕 咽隐窝 头长肌 咽旁间隙 鼻咽部正常影像表现 CT(骨窗) 棘孔 卵圆孔 斜坡 颈动脉管 骨性咽鼓管 破裂孔 眶下裂 翼上颌间隙 颈静脉孔 舌下神经孔 鼻咽部正常影像表现 MRI 鼻咽癌的CT表现 1、肿瘤的密度: 为软组织密度肿块,CT值约为35~45,密度均匀,肿瘤坏死可出现密度不均。对比增强后肿瘤呈均匀性轻度到中度强化。 2、鼻咽部软组织肿胀: 表现鼻咽后壁、顶壁、侧壁、咽隐窝、咽鼓管、软组织肿胀增厚。 3、 侵犯周围组织: 突入鼻咽腔软组织肿块延伸至后鼻孔、鼻腔 3、侵犯周围组织: 咽旁间隙、翼突内、外肌、颞下窝、颈动脉鞘区、咽后淋巴结。通过卵圆孔、破裂孔进入颅内。 4、NPC颈部淋巴结转移:是NPC最常见的转移 咽旁及颈部淋巴结转移 4、NPC颈部淋巴结转移:是NPC最常见的转移 局部病灶小转移灶大 5、颅底骨质增生及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