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癌影像学表现__培训课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Level Vb 上:环状软骨下缘 下:锁骨上缘 前:胸锁乳突肌后缘、皮肤、锁骨 后:斜方肌前外缘、后斜角肌前缘 外:颈阔肌、皮肤、后斜角肌外侧缘 内:椎旁肌肉(肩胛提肌、头夹肌)、甲状腺或气管 前界:胸锁乳突肌后缘 后界:斜方肌前侧缘 内侧界:肩胛提肌 外侧界:颈阔肌和皮肤 V区 VI区 后界:气管和食管分界处 前界:颈阔肌和皮肤 外界:胸锁乳突肌前外缘、皮肤和甲状腺内缘 鼻咽癌淋巴结转移:外科分区 颈部淋巴结分区-UICC Ⅰ区:颏下/颌下 Ⅰa(颏下淋巴结):双侧二腹肌前腹之间 Ⅰb(颌下淋巴结):二腹肌前后腹之间 Ⅱ区 :胸锁乳突肌深面,颅底至舌骨之间 Ⅱa:颈内静脉后缘以前 Ⅱb:颈内静脉后缘以后 Ⅲ区:胸锁乳突肌深面,舌骨与环状软骨下缘之间 Ⅳ:胸锁乳突肌深面,环状软骨下缘以下 Ⅴ:副神经链组 Ⅵ:颈前淋巴结 N分期 N0 影像学检查及体检无淋巴结转移 N1a 咽后淋巴结转移 N1b 单侧Ⅰb、Ⅱ、Ⅲ、Ⅴa区转移淋巴结且直径≧1cm,≤3CM N2 双侧Ⅰb、Ⅱ、Ⅲ、Ⅴa区转移淋巴结;或直径>3CM; 或淋巴结包膜外侵犯 N3 Ⅳ区、Ⅴb区转移淋巴结 M分期 M0 无远处转移, M1 有远处转移(包括颈部以下淋巴结转移) # N3行胸部CT检查以排除纵隔淋巴结和肺转移 临床分期 Ⅰ 期 T1N0M0 Ⅱ 期 T1N1a-1bM0, T2N0- 1bM0 Ⅲ 期 T1-2N2M0, T3N0-2M0 Ⅳa期 T1-3N3M0, T4N0-3M0 Ⅳb期 任何T、任何N、M1 谢谢! 腺样体:6~7岁时开始萎缩,约至10岁以后完全退化。圆枕与咽后壁间为咽隐窝,其上部紧邻破裂孔。 侧壁由前下向后上:咽鼓管咽口、咽鼓管圆枕及咽隐窝;在咽鼓管侧方,可见腭帆提肌与腭帆张肌,与咽鼓管开闭有关。冠状面鼻咽腔位于中线颅底下方,咽鼓管咽口位于咽圆枕下方,上方为咽隐窝。 翼腭窝:上颌窦后壁,翼突及腭骨之间,上颌动脉终末支,上颌神经、翼腭神经节。向后通过圆孔与颅中窝相通。向后下借翼管与破裂孔相通。向下移行于腭大管,继而借腭大孔与口腔相通。向外通过翼上颌裂与颞下窝相通。向内通过蝶腭孔与蝶筛隐窝与鼻腔相通。向前上通过眶下裂与眼眶相通。 颅底分为颅前、中、后窝。眶下裂:眶外壁与眶下壁之间,其内有上颌神经、眶下神经、眶下静脉走行。咽鼓管:沟通鼓室与鼻腔。破裂孔:咽隐窝上部,翼管向前开口与翼腭窝相通,向后与破裂孔相通。颈静脉孔:前外侧颞骨岩部与后内侧枕骨之间的颅中窝底,舌咽N,迷走N,副N及颈内V。舌下神经管:舌下N。蝶鞍两侧从前向后排列,圆孔:眶上裂下方,三叉N上颌支,圆孔动脉和从海绵窦到翼丛的导静脉。卵圆孔:颅中窝底,蝶鞍外侧三叉神经下颌支及颌内动脉脑膜副动脉分支。棘孔:卵圆孔后外方脑膜中动脉及下颌神经。 颞下窝:咀嚼肌间隙固有成分,目前颞下已经被咀嚼肌间隙所代替。位于翼外板与下颌骨升支之间,内有颞肌、咀嚼肌、腮腺深叶及下颌骨喙突等。 08年启动以MRI影像学为基础,根据国内外研究结果,对鼻咽癌’ 92 分期和2002UICC/AJCC 进行修订工作。 T2 侵犯至鼻腔、口咽、咽旁间隙 起于翼内板后缘;包绕腭帆提肌后内方,绕行于咽鼓管软骨,向后延伸至颈动脉孔前方;走行于咽后壁、椎前肌前方。 起于翼内板后缘;包绕腭帆提肌后内方,绕行于咽鼓管软骨,向后延伸至颈动脉孔前方;走行于咽后壁、椎前肌前方。 T2 侵犯至鼻腔、口咽、咽旁间隙 软腭水平 T3 侵犯颅底、翼内肌。翼内肌起自翼外板内侧面。 由筛骨、蝶骨、枕骨、双侧额骨及颞骨构成。分为颅前中后窝。颅前窝由额骨眶部、筛板及蝶骨小翼构成,颅中窝有蝶骨体、大翼及颞骨岩部前面围成。中央为蝶骨体,上面有垂体窝,其后方横行走行的为鞍背,垂体窝与鞍背统称蝶鞍,两侧浅沟为颈动脉沟,后端的孔位破裂孔,蝶鞍两侧由前内向后外依次为圆孔、卵圆孔和棘孔。颅后窝主要由枕骨及颞骨岩部后面围成。中央为枕骨大孔,孔前方为斜坡。颞骨岩部后面偶内耳门,通内耳道。 T4:侵犯颅N,鼻窦,翼外肌以外的咀嚼肌间隙。颅内(海绵窦,脑膜等)。翼外肌起自翼突外侧。 翼内肌:翼内肌有深、浅两头,深头起于翼外板的内侧面和腭骨锥突:浅头起于腭骨锥突和上颌结节,与咬肌纤维方向相似,止于下颌角内侧面及翼肌粗隆。功能:上提下颌骨。亦参与下颌前伸和侧方运动。 翼外肌:翼外肌有上、下两头,上头起于蝶骨大翼的颞下面和颞下嵴;下头起于翼外板的外侧面,向后外方走行,止于髁突颈部的关节翼肌窝、关节囊和关节盘。功能:使下颌骨向前并降下颌骨。 MRI平扫示右侧咽旁间隙、岩尖、斜坡及中颅窝(海绵窦)均可见低信号软组织肿物,增强间明显强化,分为T4期。 颈外侧深淋巴结沿颈内静脉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