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新教材高中化学 第五章 化工生产中的重要非金属元素 第二节 第一课时 氮的氧化物说课稿 新人教版第二册.docx
2024新教材高中化学第五章化工生产中的重要非金属元素第二节第一课时氮的氧化物说课稿新人教版第二册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氮的氧化物。具体内容包括:氮的氧化物的生成、性质、分类以及它们的工业应用等。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内容与学生之前学习的氮元素及其化合物相关,通过复习氮元素的性质,引入氮的氧化物的概念。同时,本节课内容与工业生产紧密相关,有助于学生理解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以下化学核心素养:
1.科学探究:通过实验探究氮的氧化物的性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结果的能力。
2.科学思维:引导学生运用分类、比较、归纳等方法,理解氮的氧化物的结构和性质,提升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
3.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了解氮的氧化物在工业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
学生在进入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氮元素的基本性质和氮的简单化合物,对氮在自然界和工业中的重要性有一定了解。他们应具备一定的化学实验操作技能,能够进行简单的化学实验和观察实验现象。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高中学生对化学实验通常有较高的兴趣,喜欢通过实验来验证理论。他们的学习能力较强,能够通过课堂讲解和实验操作来掌握新知识。学习风格上,学生既有直观学习者,也有逻辑推理学习者,他们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来满足不同的学习需求。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学生在理解氮的氧化物的生成机制、性质分类以及工业应用时可能会遇到以下困难:
-氮的氧化物的生成条件复杂,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反应的具体过程。
-氮的氧化物性质多样,学生可能难以记忆和区分它们的不同性质。
-工业应用与实际生产联系紧密,学生可能对工业流程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实际案例来加强理解。此外,学生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理解可能不足,需要通过教学活动来提升。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系统讲解氮的氧化物的生成、性质和分类,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氮的氧化物在工业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新意识。
3.实验法:通过演示实验和小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氮的氧化物的生成和性质,增强实践能力。
教学手段:
1.多媒体演示:利用PPT展示氮的氧化物相关的图片、图表,直观展示化学变化过程。
2.视频教学:播放相关工业生产视频,让学生了解氮的氧化物的实际应用场景。
3.在线资源:提供在线学习资料,如实验步骤、数据表格等,方便学生课后复习和拓展学习。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通过展示工业生产中氮的氧化物排放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氮的氧化物对环境的影响。
2.提出问题:提问学生:“氮在自然界和工业中有什么重要作用?你们知道氮的氧化物有哪些吗?”
3.引导学生回顾:简要回顾氮元素的性质和氮的简单化合物,为学习氮的氧化物做铺垫。
二、讲授新课(20分钟)
1.氮的氧化物的生成(5分钟)
-讲解氮的氧化物的生成过程,包括高温、催化剂、放电等条件。
-通过实验演示,展示氮气和氧气在放电条件下生成一氧化氮的过程。
2.氮的氧化物的性质(10分钟)
-讲解氮的氧化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如颜色、气味、溶解性、反应活性等。
-通过实验演示,展示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等氮的氧化物的性质。
3.氮的氧化物的分类(5分钟)
-讲解氮的氧化物的分类方法,如按氧化态、反应条件等分类。
-通过实例,展示不同分类的氮的氧化物的特点和应用。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课堂练习:发放练习题,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
2.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练习题中的难点问题,互相解答疑问。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提问学生:关于氮的氧化物的生成、性质和分类,有哪些问题想要提问?
2.针对学生的提问,进行解答和补充讲解。
五、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
1.邀请学生上台演示实验,展示氮的氧化物的生成和性质。
2.针对学生的演示,进行点评和指导。
六、教学总结(5分钟)
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提醒学生课后复习和拓展学习,布置课后作业。
七、核心素养拓展(5分钟)
1.讨论氮的氧化物对环境的影响,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
2.分析氮的氧化物的工业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时间分配:
1.导入环节:5分钟
2.讲授新课:20分钟
3.巩固练习:10分钟
4.课堂提问:5分钟
5.师生互动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