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细读文本五法.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浅谈细读文本五法
福州市东街小学 杨强
内容摘要:“披文入情、潜心会文” 教师从文本细读的过程中,真实地了解、发现、归纳文本传递给我们的信息,进而引导学生读细文本,共同完成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 而“课文”入选教材是因为适教学,被改编了甚至是被删减了的“文本”强调的是其“教学价值”。若求教学的精益求精,教材的文本解读应当率先做到全面细致,以对其“原生价值”的充分领悟把握文本基调的底气,以对其“教学价值”的充分挖掘实现教学内容选择余地的最大化。唯此,课时才能“游刃有余”。为达成这样的文本解读水平,教师的文本解读理应走向文本细读,就不应紧紧围绕课文来进行。 ?所谓“细读”就是仔细地“阅读”就是要慢读、细读。像褒骨头汤一样,慢慢煨,细细炖,不温不火,熬出文本的味道和营养细读要通过对语言的理解走进作品的艺术世界,与作品对话,与作者对话,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教师既要沉入文本,又要跳出文本,既在细节处探查入微,同时还要对文本有一个整体宏观的把握。可见,“文本细读”,不能“站着看”,要坐得住,读进书里去,要“在汉语中出生入死”,读出自己的感悟,嚼出文本的味道,引发自己的思考。这样才能与文本全方位亲密接触,消除间离与陌生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披文入情、潜心会文” 这是文本细读的基本路径。 、细读《课标》和导读。
课标在每个学段都列出了学生应该达到的标准,这些标准是语文课堂的训练点。所以,文本细读要围绕《课标》中的训练点进行。另外,人教版教材都是以单元组块的形式呈现的。每一组课文前有导读,在导读中就明确指出了本组课文的训练点。这也是教师在文本细读时必须要读的,有时还需要把课文与课后的思考练习题、口语交际、习作等语文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读。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六组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根据课标中提到的阶段目标和导读中提到的训练点以及课后思考练习题,教师在文本细读时应做到以下几点:
1、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课标》中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目标中5、7条)。《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讲述的是有一年发生在美国的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生命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经艰辛,经过了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敏锐抓住课文在表情达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的优美语言,体悟人物形象和精神品质(《课标》中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目标中4、7条)。本文的中心句:“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在文中出现了三次,这句话是父亲给儿子不变的承诺和信念,是儿子对父亲的绝对信任,是父子之间的心灵约定,是父子情深的交融和精神的支撑。本文还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来体现父亲对儿子的深沉的爱。如:“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这一句动作描写通过罗列时间来表现父亲挖的艰难过程,更能体现父亲执著的信念和对儿子的爱;“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一句外貌描写来体现父亲的艰辛与劳累,反复地读,一位伟大父亲的形象便在读者的心中定格。父亲说的一句“谁愿意帮助我”,类似的语句在文中也出现了三次,句式相似虽却能读出父亲恳求、急切、崩溃的不同心情。
、细读作者和背景资料。
文本细读要靠教师的一双慧眼去发现,去捕捉,找到作者的情感脉搏。同时,教师还需走出文本,读现实生活中的作者,真正地走进作者,去理解作者的灵魂,这样就会获得更深地感动和感染。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生命生命》一文的作者杏林子,如果我们不走进她,不了解作者12岁就患上类风湿性关节炎,全身百分之九十的关节坏死如何去理解作者对生命的珍爱与珍惜;如果我们不走进她,不知道她12岁患病到61岁去世,整整50年的时间里,她腿不能动、腰不能转、臂不能,保持着一种姿势坐在轮椅上,如何去理解在作者的眼中,生命是奋力求生的飞蛾、是不屈向上的瓜苗、是有节奏的心跳;如果我们不走进作者,不知道作者在50年的时间里,她写下了40多本著作,让她成为台湾最有影响力的作家和十大杰出女青年,又如何去感悟文章中的那句“要让有限的生命体现无限的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文章还需要我们细读的相关的背景资料。例如五年级上册第七组围绕“勿忘国耻”这个主题安排了四篇课文,教师就需要结合相关的资料了解中华民族受尽屈辱的历史,勿忘国耻,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文本细读是“慢” 的艺术。我想,不管文本细读从何入手,教师需要明确的一点是:我们必须从文本细读的过程中,真实地了解、发现、归纳文本传递给我们的信息,一路上我们要不断地摸索、积累、实践;我想,随着我们对每个文本真诚、细致、深入地解读,我们一定能欣赏到一道道美丽独特的风景,使自己的心灵在文本细读的过程中舒展自如,自在漫舞!作为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