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美国研究性学习的案例分析.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关于美国研究性学习的案例分析
案例描述:
此次的案例来自素质教育在美国中的儿子的美国研究课及华声第三期的儿子的研究报告
案例分析:
两篇案例都是通过描写出涉美国教育的中国家长由忧心---疑惑---吃惊----顿悟的心理过程.间接的展示给我们一个别有洞天的美国教育体系.由此也让我产生种种疑问:中美教育机制的差别在哪里?这种差别所造成的结果如何?先进的美国教育适合我国的孩子吗?………
因为历史渊源的不同,造成了中美文化上的差异,也使得中美的教育制度南辕北辙.说到美国人头脑里会出现这样的词语:独立自信.,崇尚自由,独具创造力等,其实归根结底还是教育方式.教育角度不同的问题,如中国人”学”学习而美国人”玩”学习,中国人搞理论而美国人重行动.打个不算恰当的比方,当中国人还在为某个问题开会研讨时,美国人已经寻求新的问题去了.
案例反思:
作为中国人的我实在想象不出美国人的教育方式.从小我就习惯于背着沉重的书包上学,在课堂上静静的听课,作几个钟头的回家作业,为的只是爸妈的一句”上了大学就不管你了”那时老师让我们写一篇名为我的愿望的文章,许多同学都写不要有作业,而我写了考上大学,为此老师还表扬了我,殊不知考上大学正是为了不要再写作业.记得每次学完一个单元老师就会让我们抄词语,每个四遍,为了”高效”学习我们私下交流了心得于是有了两支笔、一起写的壮观景象为此我们还特骄傲、特自豪。我从来不敢奢望“在课堂上放声大笑,每天玩两小时以上,下午不到三点回家”而对于“根本没有教科书”更是无法想象,羡慕之至。对于中国的孩子,学习是学习,生活也是学习我们将其称为“学习生活”可怕的“学习生活”逼得许多有志之士跳楼自杀,马队不眠不休的孩子,父母递上一杯杯咖啡为的是“书包翻身”的那一天,在整个大方向的引领下,在整个教育环境的影响下,学生们却越来越穷途末路了,残酷的现实摆在眼前,现实对我们说“博士一走廊;硕士一厅堂;学士一操场”于是许许多多的有识之士又向“博士后这块肥肉咬去,却咬出了更多的“高分低能”更多的“生活白痴”
对于美国的教育制度中国人是永远也无法想通的,因为当美国的孩子在做中国科研人员的专属工作时,中国孩子却在为了一篇名为《我的将来》的文章而苦恼不已;当美国的科研人员进行着创造在创造时,中国的研究人员却发现中国的孩子思维木纳,独立性差而开始反思现存的教育问题,推翻原有的教育体系,从长计忆,国外的先进教学理念学习,借鉴再试验,这是反朴归真也好,是历史倒退也罢,可怜的始终还是孩子,他们在接受了大量的知识灌输后被无情的分成三六九等一部分下了“地狱”被人们践踏,唾弃;一部分尚在“人间”过着极普通的生活;极少数升入“天堂”却还在呼喊“幸福是什么?”
在我国研究是科研人员的事,而美国的教育相信孩子具有同成人一样独立研究独立动手的能力。事实证明孩子确实具有研究能力,框框不正正确的诠释了老鼠是否有决策能力这种高难度的问题吗?幼师生是否有科研能力?十几岁的他能做到我们自然也能做到。
1.需具有创造性思维
当代教育提倡教师应从“教书匠”转变为“研究者”做“专家型”教师。我们需要这样的平台,而教育理念的建构需要我们做到独立思考,独立研究,最关键的是创造性思维。也许有人说我们的创造性思维已被扼杀,但具科学研究证明创造性思维除极端低能者和精神病者外,任何人都具有,不过是发展的方向不同,品质优差不等,发展速度不一致。
作为幼师生而言,创造性思维亦是改旧换新的手段,现实需要幼师生通过知识的转化,创造无限的新型教学理念,起新的作用,供新的用途。
2.敏锐的观察力
拥有丰富的现象和问题资源正是幼师生的优势,只是在实践中未做太多的关注或根本不予关注而已,如此许多的机会许多可供研究的信息就白白流失。从行动中研究用锐利的眼睛挑选出自己所需的信息,这也是一个未来的专家型教师所必须具备的能力。
3.善于纪录
“纪录”不等于“记录”。“纪录”的真谛在于强调纪录者描述和解释的责任,希望通过这种详尽的描述和解释获取更多的关于儿童的信息,尤其是关于儿童内在的心理状态和变动过程的信息,因此,纪录能帮助幼师生更全面的理解儿童,更深刻的反思自己的实践活动,更有效的改进自己的教学理念。
其实只要脚踏实地,多多反思和探索,研究就不再神秘,幼师生成为研究者也不再是梦想。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