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关于研究性学习程的思考.doc

发布:2017-09-22约6.72千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关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思考 冯建强 康定(执笔) 研究性学习课程这一提法的正式出处是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教基[2000]3号),该计划规定研究性学习课程是必修课,周课时为3节,高中三年总授课时数为288节。因为是一门新的课程,所以大多数人,包括普通高中的校长、教师对于这门课程比较陌生。由于其有别于传统课程,也由于对其研究程度或是认识角度的不同,导致各校在理解和运作上存在较大差异。 将研究性学习课程与传统的课程如语文、数学、英语等作比较可以发现,它们的共同点是:都是课程计划规定的课程,也都是必修课。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1)传统的课程是国家课程(或地方课程),有部颁教学大纲,有部编(或省、市编)教材,有专职教师,有一整套较为成熟的实施、评价等管理措施;而研究性学习课程是校本课程,是有待学校开发和建设的自留地。(2)传统的课程是学科性课程,其教材是按严谨的知识结构体系编排的,教学过程中,更多地关注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而研究性学习课程涉及到的知识是多学科的,可算作是整合性课程,教学过程中,更多地关注学生会学的能力,确切地说,研究性学习是一类(不是一门)课程。 为避免产生歧义,有必要对研究性学习这一概念作些分析。研究性学习有广义与狭义之分,这如同明天一词有广义(指未来)与狭义(指今日之次日)之分一样。广义的研究性学习是指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基本思想及方法论,它适用于各类课程的学习;狭义的研究性学习则是指一类课程。 本文拟在对研究性学习课程开设情况作初步考察的基础上,针对实施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意在与同行们一道,经过共同努力,尽快使研究性学习课程真正确立为一类课程,实现研究性学习课程从理念到操作的转化。 一、有益的探索 1.背景简述 宏观背景:经济的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的临近,对创造性人才,对劳动者的创新精神提出了前所未有的紧迫要求。第三次全教会着眼于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高度,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受诸多因素制约,课程改革可以视为举措之一。各门课程的实施都应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设一类研究性学习课程则是为了进一步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中观背景:教育界内部对课程改革的探讨始终是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我国的课程建设曾受到国际?quot;课程整合理论的儿童中心(杜威)、结构中心(布鲁纳)和人本主义的认知--情意整合论等流派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经过广泛的实践,确立了三大板块课程,即: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尽管这三个板块的划分在逻辑上还显得不够清晰,但它在实际运作中却是简便易行的。另一种划分是按课程设置权限分为:国家课程十地方课程十校本课程三个板块。这两种划分课程的表述,都是从课程外在的、外显的属性来进行的。90年代末,人们愈加重视在课程的内涵上进行挖掘,提出应注重课程?quot;三性,即:基础性、拓展性、研究性。以课程改革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实践为基础,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出现可以说是应运而生。 微观背景:校本课程的开发,是课程改革中较为活跃的一块园地。多样的校本课程,如培养兴趣爱好和发展个性特长的,以及品德类、心理类、科技类、人文类、休闲类等。校本课程的深度开发向何处去?研究性学习课程确是一个理性的价值方向。 2探索扫描 (1)上海市七宝中学的角色体验。 七宝中学在高三年级开设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定位在走进社会,走进生活。具体安排是,要求学生自由组合,3-5人一小组,利用暑假时间去社区或企业单位,亲身体验管理人员的工作和生活。有一个小组的5位同学,在担任两周见习居委会主任后,写成了让人刮目相看的论文:《浅谈新区管理体制的改革》。文中对居委干部的年龄结构、培训、轮岗和民主评议,对成立功能性的社区服务、管理组织,如劳动服务所、法律服务所、治安巡逻队、智囊团,宣传组等,提出了颇有参考价值的建议。其他小组撰写的论文如《新区管理中的领导艺术》、《新城镇发展防现状与未来》、《环境保护现状及整改措施》、《大力发展垂直绿化》、《从明星村的企业及其发展谈起》等,尽管其中的建议或观点总体上还较稚嫩,但却不时闪出思想的火花。这样的论文与语文学科中的命题作文,与一般的社会实践总结报告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学生的角色体验过程也不是随意的,而是带着特定的研究性学习任务持证上岗的。七宝的同学在座谈会上深植地说:我们不会忘记持证上岗的特殊经历,不会忘记小组成员集体撰写论文的过程,因为我们从中得到的酸、甜、苦、辣的体验是真切的,获得的对社会现象的真、善、美与假、恶、丑的感受是深刻的,所引发社会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是不可低估的。 (2)上海市大同中学的专题研究。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