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的有效整合.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的有效整合
【摘要】 从目前我国教育发展趋势看,信息技术应用正在日渐深入地进入与课程的有效整合阶段。在进入这个阶段以后,应用信息技术的目的就转变为: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来创建新型教学环境和教学方式的建构,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什么样的课程整合才算有效,一直以来困扰着广大教育工作者。本文从信息技术应用与课程整合的实践出发,提出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有效整合的六个基本特征,并由此对如何才能有效地进行整合提出了自己见解。
【关键词】 信息技术;小学课程;有效整合
人类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信息社会的一种背景文化,成为新世纪公民赖以生存的环境文化,成为推进课堂教学效果大幅提高的重要手段。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有效整合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形成一种新型教学结构,即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结构,使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人才的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的基本特征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其内涵在于将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及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从而实现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的相互融合,以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也就是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基于这一理念,笔者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否有效,并不在于用了多么先进的技术和一节课中用了多长时间的信息技术,而在于信息技术是否在恰当的教学环节使用,使用的时间是否“合度”。因此,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的基本特征出发,来判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否有效。
(一)教学结构中心的全新转变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在教学中最突出的表现是教学模式的转变,即以“教”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为“主导→主体”的教学结构。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学习活动等的设计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有很大的自主权,又能保证其学习不会发生质的偏离,能在适当的时候得到教师或专家、伙伴的指导。学生处于一种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从而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学生在课堂上有积极的情感体验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只有在乐趣中学习才能使学生爱上学习,不再视学习为负担。从这个角度分析,判断有效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需要考察以下三点:一是课堂是否有广泛的参与度;二是学生有无积极的情感投入;三是学生有无成就感。
(三)学生具有广泛的认知范围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两种途径来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有效地扩大学生的认知范围:一是教师给学生提供经过精心挑选的、与本课主题密切相关的拓展资源;二是鼓励学生运用信息技能进行网上搜索。
(四)学生具有深层次的认知体验
有效的信息化课堂要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没有深层次的认知体验。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否获得了深层次的认知体验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考察:一是学生的质疑能力。质疑是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有根据的怀疑,是学生思考的最终成果,质疑能力包括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能力和有根据地解决被人质疑的能力;二是学生自主组织信息的能力。学生能否用自己的语言组织外在信息,能否形成自己的观点与话语体系;学生的行动、思维方式是否受到外在信息的影响;学生能否运用信息解决学习问题。
(五)高层次创新思维的培养
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过程中,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应具有递进的层次性。
1.以“知识为中心的整合”向“知识与综合能力为中心的整合”再向“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整合”逐渐转变;
2.在以各学科知识为中心的整合过程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以高效地解决学科课程中的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
3.在知识与综合能力为中心的整合中,以问题驱动为主,把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协作交流工具,使学生的知识学习、信息技术能力、综合能力得到提高,也为学生提供学以致用、在做中学的机会,同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一系列能力;
4.在创造型思维培养的整合阶段,则注重对中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发散思维、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等方面的培养,高层次创造性思维品质的成分及表现形式很多,其中主要包括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和敏捷性五个方面。
(六)学科知识有效应用
有效的信息化教学课堂中,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目标是非常重要的指标,并且对学生对知识目标掌握的层次和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在信息化的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对学科知识本身的掌握情况,更要关注学生能否将课堂中所学的学科知识迁移到其他情境中,能否有效地运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整合的具体方法
当代基础教育变革有两大主线,一是国家2000年启动的教育信息化“校校通”工程,二是国家2001年启动的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