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有效整合.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有效整合
摘要:电化教育手段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对落实语言学习过程,促进语文能力提升,丰富课堂的学习维度,突出重点、分散难点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国内小学低年级(1-2年级)识字教学现状分析
《新课程标准》指出:在小学阶段要重视掌握识字方法,培养识字能力,使学生在识字上有不竭的动力,要引导学生利用教科书以外的学习资源、课堂以外的学习渠道,自主识字;同时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书写习惯。
字词教学是基础教育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但字词教学的低效率一直困扰着语文教学实践活动。广大教育工作者为解决这个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以期结构符合青少年思维发展水平的科学识字教学方法,从而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汉字难认,汉字难学”,而低年级孩子年龄小,思维能力不成熟,教材要求的识字量又大。如何教给孩子正确、快速、高效的识字方法,是小学识字教学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识字教学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质量,关系到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这一工具促进其他各门知识的学习质量。研究识字教学,探求出教学途径,实在很有必要。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问题主要集中在这几方面:
( 一)识字形式比较单一
教材中虽然有看图拼音识字、在看图学句中识字、归类识字、随课文识字等形式,但在“随课文识字”中,教师采用“集中识字”的形式较多,而很少采用结合讲读课文的同时教学生字,即在“语言环境中识字”。识字原则没有引起足够重视,降低了学生识字的兴趣。
(二)识字过程的阶段性特点不明显?
从“笔画分析”向“部件分析”过渡较迟,有些学生所熟悉的生字也作笔画分析,学生停留在较低水平的分析阶段,不会把生字和熟字联系起来,使得有些熟部件、熟字得不到及时巩固。
(三)针对生字的特点设计教学环节的意识不强?
“音、形、义”是构成一个字的3个因素,但在教学时,平均使用力量,面面俱到的现象多,使重点很难实现,难点更不易化解。有些生字的“音、形、义”学生已经能够自己进行分析掌握,不用教师分析到家,但对于较难掌握字的“音、形、义”应重点出示。如果教师能抓几个学生比较难理解的,难学的字进行教学的话,学习生字的效果会更好。
(四)忽视了识字方法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教师重视对每个字教的过程,但通过教,使学生了解识字的基本步骤和常用方法的意识不强,学生独立识字的方法不多,能力不强。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老师平时的教学,要引导学生学会方法,引导他们自己会预习,会总结概括归纳识字的方法。 (五)大量机械的抄写加重了学生负担?
教师要求学生花费大量时间进行机械的抄写,而缺乏有效的指导,练习实效差。在对生字的组词和扩词方面抄得也较多,有的学生天生做事迟钝,太多的作业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因此也常常拖拉作业,有厌学行为。教师希望通过抄写让学生记字,但往往学生在抄写中容易写错字,这些是教师应该在抄写前必须进行的指导。
二、信息技术给低年级学生学习汉字教师教授汉字带来的利与弊
针对上述问题,教者在实践过程中做了无数探索,而信息技术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对上述问题有所缓解。现从信息技术给教师在实践活动中带来的利与弊进行阐述。
就目前国内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层面上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出来:
(1)趣字当头,引领学生渐入佳境
传统手段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通常通过教师的描述或者同学生的对话等手段展开。但信息技术融入课堂后,取而代之的是声情并茂的课堂美景,这种手段的运用不仅为学生提供认知的感性材料,甚至可以提供交互式的学习活动,启发学生对事物表象进行深层次理解。尤其是通过多媒体教学,运用动画,音乐视频等媒介将课文中抽象的文字,不便在课堂中展现出来的科学实验中的场景等转变为具体可感的审美形象时,学生的审美感知力被放大,这是传统教学中的黑板和粉笔所无法取代的。
(2)动态教学,激发学生创造力
不能不说运用了信息技术的新课堂是动态的,结合了信息技术的教材内容更能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这对学生创新精神的激发和培养是非常有帮助的。想象力让有限的知识发挥着难以想象的力量。而这也正是新课程新理念所追求的核心所在。
(3)学会自学,促进学生掌握发现学习的方法
在多媒体系统建立起的虚拟的环境中,学生以一个参与者的身份进行各种观察和操作,将在真实世界中难以感觉到的虚幻世界、微观世界真实地模拟出来。传统教学中静止和单一的投影,挂图等,对学生的理解帮助并不大。而信息技术却可以利用其功能,将这些微观世界在微机里立体地,多方位地、动态地表现出来。教师在讲解这些内容时,就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动画功能,编制适合教材的软件,将摸不到、看不见的微观世界模拟出来,真实可信地展示在学生们的面前。
(4)合理使用,突破教学难点
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必须有助于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重难点,否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