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通用技术 第一章 走进技术世界 第二节技术的性质说课稿 苏教版必修1.docx
高中通用技术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第二节技术的性质说课稿苏教版必修1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高中通用技术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第二节技术的性质说课稿苏教版必修1
设计意图
本节课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技术的性质,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认识到技术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手段。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互动,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核心素养目标
1.技术意识:培养学生对技术现象的敏感度和对技术本质的认识。
2.设计思维:引导学生运用技术知识进行问题分析和解决方案设计。
3.伦理道德:培养学生理解技术发展对社会的正面和负面影响,树立正确的技术伦理观念。
4.创新能力: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探索,提出创新的技术应用方案。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理解技术的本质属性,包括技术的人文性、工具性、实践性和发展性。
难点:将抽象的技术概念与具体的生活实例相结合,让学生深刻体验技术的双重性。
解决办法:
1.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从历史和现实角度分析技术对社会的影响,强化对技术本质的理解。
2.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技术案例,培养批判性思维。
3.设计实践项目,让学生亲身体验技术应用的正面和负面影响,深化对技术双重性的认识。
4.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技术发展的动态过程,帮助学生突破对技术概念的理解难点。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系统讲解技术的性质,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
2.讨论法:组织学生围绕技术案例展开讨论,激发思维。
3.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技术的双重性。
教学手段:
1.多媒体演示: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直观展示技术发展历程。
2.教学软件应用:借助教学软件,模拟技术操作过程,增强学生实践体验。
3.互动平台: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促进师生交流,提高学习互动性。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展示一组关于技术发展历程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2.提出问题:提问学生如何看待技术,以及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3.引导思考: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思考技术的本质属性。
二、讲授新课(15分钟)
1.技术的本质属性:介绍技术的人文性、工具性、实践性和发展性,引导学生理解技术的基本概念。
2.技术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技术案例,如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分析其对社会的影响,帮助学生理解技术的双重性。
3.技术发展历程:展示技术发展的历史进程,让学生了解技术是如何一步步演变至今的。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课堂练习:设计针对技术性质的选择题、判断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技术案例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技术对社会的影响,以及如何正确看待技术。
2.学生回答: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五、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
1.教师提问: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学生提问:学生提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给予解答。
六、核心素养拓展(5分钟)
1.技术伦理:引导学生思考技术发展带来的伦理问题,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
2.创新能力:鼓励学生从技术案例中寻找创新点,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七、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1.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技术的双重性。
2.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某一技术领域的发展现状。
教学时间总计:45分钟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技术发展史书籍:《技术的时代:从蒸汽机到人工智能》
-技术与社会关系论文集:《技术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视角》
-技术伦理案例集:《技术伦理案例:从现实到未来》
-技术创新纪录片:《创新改变世界》系列
-技术博物馆参观资源:介绍国内外著名技术博物馆,如北京科技馆、德国柏林工业博物馆等。
2.拓展建议:
-鼓励学生阅读技术发展史书籍,了解不同时期的技术发展特点。
-建议学生查阅技术与社会关系论文集,探讨技术对社会变迁的影响。
-引导学生分析技术伦理案例,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组织学生观看技术创新纪录片,激发学生对技术创新的兴趣。
-鼓励学生参观技术博物馆,通过实物和展览了解技术的实际应用和发展。
-建议学生参与学校或社区的技术创新活动,如科技竞赛、发明创造等,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
-建议学生关注科技新闻,了解最新的技术动态和发展趋势。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究,探讨某一特定技术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