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教学大纲.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概 论(1学时)
一、微生物与微生物学
微生物概述:微生物的概念,微生物的分类:微生物在细胞水平的分类(1)非细胞型微生物:病毒;(2)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菌、放线菌、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3)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菌。
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以及与人类的关系。微生物学概念。
二、微生物学发展简史
(1)微生物学的经验时期;(2)实验微生物学时期;(3)现代微生物学时期
三、微生物学发展趋势
第一章 细菌学概论
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与分类(3学时)
1、细菌的大小,细菌的形态与排列:球、杆、螺(弧菌、螺菌)。
2、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cell wall):主要化学成分是肽聚糖,细胞壁性质与功能。G+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肽聚糖、磷壁酸。G-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肽聚糖、外膜:脂蛋白、脂质双层、脂多糖(脂类A、核心多糖、特异性多糖)。作用于细菌细胞壁的抗生素及酶。细胞壁缺陷性细菌
细胞膜(cell membrane):结构、功能、中介体(拟线粒体)。
细胞质(cytoplasm):核蛋白体(ribosome)、胞质颗粒
核质(nuclear material)、质粒(plasmid)
3、细菌的特殊结构:
荚膜(capsule)、 芽胞(spore)、 鞭毛(flagellum)、菌毛(pilus)
第二节 细菌的营养与生长繁殖(1学时)
细菌的化学组成。细菌需要的营养物质及生理功能:水、氮源、碳源、无机盐及生长因子。细菌吸收营养的方式。细菌的营养类型
细菌的生长繁殖: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 营养物质、pH值、温度、气体。
细菌生长繁殖的方式:无性二分裂。
细菌的人工培养:培养基、细菌的培养方法及生长现象
生长曲线(growth curve):迟缓期,对数生长期,稳定期,衰亡期
第三节 细菌的代谢(1学时)
细菌的分解代谢产物及生化检测:对糖的分解,对蛋白质的分解及其他。
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热原质、毒素及侵袭性酶、抗生素、细菌素、维生素、色素。
第四节 细菌的分布(1.5学时)
细菌在自然界的分布,细菌在正常人体的分布:正常菌群 (normal flora):定义、作用、微生态学。
条件致病菌:特定的致病条件:寄居部位的改变;机体免疫功能低下;菌群失调;菌群失调症。
第五节 细菌的感染与致病性(2学时)
细菌的感染:隐性感染;潜伏感染;显性感染:菌血症(bacteremia)、败血症(septicemia )、毒血症(toxemia)、脓毒血症(pyemia);带菌状态
细菌的致病性:细菌的毒力:侵袭力(invasiveness):荚膜、粘附素、侵袭性物质。毒素:外毒素(exotoxin):来源及化学组成、化学特性、分子结构、致病性、分类。内毒素(endotoxin):来源及化学组成、化学特性、化学结构、致病性、检测方法。
第六节 细菌的检查方法(0.5学时)
细菌形态的检查:不染色标本的检查,染色标本的检查:革兰染色法的原理、方法、结果。致病菌的检查原则
第二章 消毒与灭菌(2学时)
消毒(disinfetion),灭菌(sterilization),防腐(antisepsis),无菌(asepsis)及无菌操作的概念。
物理消毒灭菌
热力灭菌法:干热法;湿热法:高压蒸汽灭菌法、煮沸法、流通蒸汽灭菌法、间歇灭菌法、巴氏消毒法。影响湿热灭菌法的因素:微生物因素、温度与作用时间、pH的影响、介质的性质
低温、辐射、超声波、渗透压、干燥、过滤。
化学消毒灭菌法
常用消毒剂种类、消毒剂作用的影响因素
第三章 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第一节 遗传和变异的物质基础(1学时)
微生物的遗传物质。
质粒(plasmid):质粒的基本特性:ccc双链DNA分子,自主复制,所携带基因常非细胞生存所必须,能自发消除,转移性,不相容性或相容性。常见的质粒类型:F质粒、R质粒、Col质粒。
转座因子及其类型:插入序列、转座子、转座噬菌体。转座机制及遗传学效应
第二节 噬菌体(bacteriophage)(1学时)
生物学性状 。噬菌体与细菌的相互关系:毒性噬菌体(virulent phage)
吸附、穿入、生物合成、成熟与释放。温和噬菌体(temperate phage):溶原周期;前噬菌体;溶原性细菌。
噬菌体的分离与鉴定。噬菌体的应用
第三节 基因转移与重组(2.5学时)
一、转化(transformation):前提条件:供体菌DNA片段大小、性质以及受体菌的生理状态;受体菌处于“感受态”。自然转化过程及机制。
二、接合(conjugation): F+ 菌株、F- 菌株、Hfr 菌株、F′菌株概念。
接合的机制:F+ × F-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