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医微生物学》教学大纲.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兽医微生物学 》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1330063 学分 4 总学时 72 理论 48 实验 24 英文课程名 Veterinary Microbiology 开课院(系) 农学院 开课系 动物医学系 修订时间 2006年10月28日
课 程 简 介
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在微生物学一般理论基础上研究微生物与动物疾病和人畜共患传染病的关系,并利用微生物学的知识和技能来诊断、预防和治疗动物疾病,保障畜牧业生产,保障人类食品安全与卫生,保障动物的健康及生态环境免于破坏。通过本课程的系统学习,掌握细菌、病毒、真菌、螺旋体、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放线菌等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及其与畜禽疾病的关系,微生物学诊断及防治方法,兽医微生物学的基本操作技术。
课 程 大 纲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兽医徽生物学是动物医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在微生物学一般理论基础上研究微生物与动物疾病和人畜共患传染病的关系,并利用微生物学的知识和技能来诊断、预防和治疗动物疾病,保障动物的健康和人类食品安全与卫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同学们掌握兽医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动物传染病学、动物性食品卫生学及其他相关课程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技术基础。
二、课程的目的与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系统学习,使学生熟悉各类微生物的生物学基本特性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和将来从事畜禽疫病诊断与防治打下良好基础。无机有机动物生物化学无机有机动物生物化学
细菌代谢:分解代谢产物(C);合成代谢产物(A)。
第三节:细菌的生长繁殖
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A)。
细菌个体的增殖(B)。
细菌群体的生长(A)。
微生物数量的测定方法:测生长量(C);计数法(B)。
第四节:细菌的人工培养
细菌培养的用途(C)。
细菌的培养方法(A)。
培养基:配制培养基的原则(C);培养基的分类(B);培养基的主要成分(C);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性状(A)。
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培养(B)。
第五节:细菌的生态
土壤、水、空气中的细菌
细菌总数、大肠菌群数(B)。
病原菌检测、土壤、水、空气中的细菌学检验(C)。
:正常动物体的细菌
正常菌群(A)。
不同微生物种群间的相互关系(C)。
正常菌群与宿主的相互关系:营养作用、免疫作用、生物拮抗(B);益生菌、益生元、合生元(A)。
菌群失调、悉生动物、无菌动物(C)。
无特定病原体动物(A)。
:细菌在自然界物质转化中的作用(自学)
思考题:
1、细菌的生长曲线如何确定?有何意义?
2、细菌的营养类型及生长繁殖的条件。
3、细菌的培养方法及其在培养基上的生长性状。
1、何谓正常菌群、益生元、合生元、无特定病原体动物?
2、正常菌群与宿主的相互关系是什么?
第三章:消毒、灭菌和实验室生物安全(2学时)
第一节:物理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温度:常用的高温消毒灭菌方法(A);热力灭菌的原理(C);低温对微生物的影响(B)。
辐射:日光(B);电离辐射(C);紫外线(A)。
干燥、超声波(B)。
过滤除菌法(A)。
第二节:化学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化学消毒剂:化学消毒剂的种类(C);影响消毒剂作用的因素(B)。
化学治疗剂(C)。
第三节:生物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抗生素、植物杀菌素、细菌素(C)。
噬菌体(B)。
思考题:
1、何谓消毒、灭菌、防腐?比较它们的异同,并举例说明。
2、列述影响微生物的主要物理因素及其实用价值。
3、何谓消毒剂、防腐剂、化学治疗剂、噬菌体?
第四章:细菌的感染与致病机理(2学时)
第一节:细菌的致病性和毒力
基本概念:病原微生物(A);感染(B);发病(B);致病性、致病菌、毒力、条件致病菌(A)。
病原菌的毒力物质:侵袭力、毒素(A)。
细菌致病岛与分泌系统(C)。
毒力测定:半数致死量、半数感染量(B)。
毒力变化:毒力减弱(A);毒力增强、毒力不变(B)。
第二节:细菌致病性和毒力的现代概念
细菌的作用、宿主的作用(C)。
第三节:病原菌引起传染的条件
毒力强与数量多、侵入机体的门户(传播途径)要适当、动物机体的易感性、
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A)。
思考题:
1、什么是病原微生物、致病性、致病菌、毒力、条件致病菌、毒素?
2、比较外毒素与内毒素的主要异同点。
3、病原菌引起传染的条件是什么?
第六章:细菌的遗传与变异(1学时)
第一节:常见的细菌变异现象
形态变异、结构与抗原性变异、培养性状变异、生化特性变异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