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五章 第二政治转型.ppt

发布:2018-10-14约4.46千字共1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五章 第二次政治转型 内容:从发展主义政治到精英主义政治 范畴:日本、韩国、台湾地区 时间: 日本——1945年到1955年 美国占领、非军事化及民主化改革 “逆流”、旧金山和约、55年体制 韩国——1987年到1997年 “民主化宣言”、修改宪法、卢泰愚当选总统 92年金泳三当选总统、97年金大中当选总统 台湾地区——1986年到2000年 民进党成立、开放党禁、87年取消戒严令 96年“总统”直接选举、00年陈水扁当选 一、转型的原因 1、工业化与城市化 近代以来的经济现代化即工业化 工业化的直接后果为城市化 社会分工多元化带来利益多元化 个人之间、个人与集体、私人权利与公共权利 利益多元化带来政治势力多元化 出现各种利益集团、政治团体、政党 赶超型现代化国家政府过多掌握社会资源 各种团体为保护或扩大经济利益 通过选举等合法渠道对政治过程施加影响 从而形成多元民主的社会基础 韩国60年总人口2400万,农村人口72% 85年人口4100万,农村34.6%,就业23.7% 农业产值比重60年36.9%,85年13.5% 60年工业就业者比重10%,89年35% 产业工人集中在大企业,百人以上占74% 组织率低(70年12%),政治斗争较少 在校大学生45年8千,65年12万,85年126万 汉城人口55年150万,占全国人口7%弱 85年增加到964万,占全国人口32.5% 首都圈人口40%及地方城市42%为农村出身 台湾53年农业就业者163万,比重为54.96% 83年就业者139万,比重下降到18.31% 制造业工会组织率30%,工人运动较少 在校大学生50年6600,85年179万 2、中产阶层与市民社会 范畴:旧中产阶层指中小工商企业经营者,新中产阶层指从事律师以及医师等专业人员、技术人员、行政管理人员、企业管理人员等 特征:A、经济上的成功者,属中上收入 B、充分肯定自己的能力与业绩,多选择“收入高”、“能发挥能力”的工作,较少选择“工作轻松”、“工作时间较短”、“工作环境轻松”等 C、对现存政治体制持矛盾态度,既希望变革非民主状态,又不希望急剧变化 ,80% 投票 D、关心国际问题,积极吸收外来文化 数量:日本57%(85年)、韩国40%(90年)、台湾地区50%(92年)、新加坡75%(92年)、中国10%(85年)、泰、马、印尼、菲分别是12%、15%、8%、12% 城市居民重视法律与秩序 国家职能的扩大与行政体制的完善 城市居民组成各种团体与国家保持关系 与多活动在社会领域传统社会组织不同 新中产阶层构成的新团体多活动在公共领域 积极监督国家权力的行使过程 强调政权组成的正统性与合法性 追求过程公正与民主、开放的政治及社会管理 新中产阶层是经济高速增长的最大受益者 但对发展主义政治体制评价较低 “朴正熙政权是否使国民生活水平达到平等” 给予肯定性评价的顺序为: 农民、工人、旧中产、资本家、新中产 新中产阶层的出身,肯定性评价顺序为: 工人、农民、旧中产、新中产 3、外来影响与压力 日本因美国的占领和改革进入新阶段 政策性改革: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