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经济学析论外部性的矫正ppt课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析论外部性的矫正; 浙江大学公共经济与财政研究所所长、经济学院财政学系主任、教授、硕导。
全国高校财政学教学研究会理事、浙江省财政学会常务理事。
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编著人,省级精品课程负责人。
教育部“宝钢优秀教师奖”获得者。
全国MPA优秀教学奖获得者。
浙江大学首届教学名师奖获得者。
两度被学生评为“我最喜爱的浙江大学老师”之一。; 问题的提出
火车对铁路沿线的农作物是有益还是有害?
甲:有益。因为火车发出的隆隆声把飞鸟吓跑了。
乙:有害。因为火车喷出的雾气不利于作物的生长。
揭示出了外部性问题。; 一、外部性的概述
1、外部性的概念
(1)通常的解释
某人的行为给其他人带来额外的成本或收益。
消费的负外部性:某人的消费行为给他人带来额外的成本。如吸烟。
消费的正外部性:某人的消费行为给他人带来额外的收益。如喷香水。; 生产的负外部性:某人的生产行为给他人带来额外的成本。如造纸厂排放污水。
生产的正外部性:某人的生产行为给他人带来额外的收益。如养蜂人对果农。; (2)拓展的解释
区际外部性:辖区之间人类行为的影响。如上游对中游,中游对下游。
代际外部性:代际之间人类行为的影响。如前代对当代,当代对后代。
; 同一活动会对相同主体同时产生正或负的外部性。
新建工厂,既使相邻社区的基础设施改善,又使生活环境遭到破坏。
同一活动会对不同主体同时产生正或负的外部性。
歌星在家中高歌一曲,使追星族的邻居大饱耳福,却使身患疾病的邻居苦不堪言。; 3、外部性的后果
资源配置的目标是效率,也就是要使净收益最大。
而净收益最大的点,恰好是社会边际成本等于社会边际收益的点。
;; (1)负外部性使产量过剩
负外部性的实质是,产品的价格不能充分反映生产这种产品的社会边际成本。即:
私人边际成本﹤社会边际成本
外部边际成本: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产品给第三者带来的额外成本。
负外部性会引起产量过多。 ;; (2)正外部性使产量不足
正外部性的实质是,产品的价格不能充分反映该种产品的社会边际收益。即:
私人边际收益﹤社会边际收益
外部边际收益: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产品给第三者所带来的额外收益。
正外部性会引起产量不足。;; 二、外部性的起源
观点1:源于市场机制本身。
厂商或消费者,都从私人边际成本或私人边际收益的角度作出决策。
观点2:源于产权不清。
如果一种资源的产权没有排他功能,那么就会导致过度享用,最终使其他成员的利益受损。; 1、“公地悲剧”
1968年,美国加州大学的生物学教授哈丁,在《科学》上发表《公共地的悲剧》,描述了这样一种情形:
在早期西方国家,一般都有公共牧场。因为免费,牧民们乐于在公共牧场上放牧。随着牲口的不断增加,牧场出现了荒漠化,畜牧业难以为继。 ;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对于任何一户牧民来说,每增加一头牲口所产生的收益归自己,生态成本大家承担。
“公地悲剧”的后果是:造成资源损害,激励人们去破坏和毁灭资源。
现实生活中“公地悲剧”的例子比比皆是。 ;【事例】
每年3月初,新茶开摘还没有开始,但杭州街头已出现龙井新茶。
顶尖的西湖龙井出自四个村:龙井村、翁家山村、满觉陇村和杨梅岭村。
但是,现在西湖景区有9个村48家企业出产龙井茶,把“龙井”二字当成“公地” 。
结果, “龙井”品牌不再神圣。 ;【事例】
为什么黄牛很多而大象越来越少呢?为什么鸡多得很而鲸鱼这么稀少呢?
有人把大象因被偷猎而减少的原因归结于象牙的商业价值。
真正的原因是:大象是公共资源,而黄牛是私人产品。
; 2、“反公地悲剧”
1998年,美国密执根大学黑勒教授提出了“反公地悲剧” 的概念。
一种资源有许多拥有者,但他们中的每一个都有权阻止其他人使用资源,导致资源的闲置。
就像一间房子的大门上安装了10把锁,需要10把钥匙同时使用才能开启,而10把钥匙又归10个不同的人保管,而他们又无法同时到齐。 ;【事例】
东京的一家水泥厂每年需进口淡水沙300万吨,而福建闽江上游的洪水每年给闽江口带来700万吨河沙,阻塞航道。
把闽江河沙卖给东京水泥厂,既能疏通航道又可赚取外汇。
没想到诸多的“产权拥有者”都想得到利益。; 外贸局: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