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孔桩作业指导书质量控制标准.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钻孔桩作业指导书及质量控制标准
第一章 钻 孔 平 台 搭 设
第一条 钻孔场地在旱地时,应平整场地,清除杂物,换除软土,夯打密实作业场地。钻机底座不宜直接置于不坚实的填土上,以免发生不均匀沉陷。
第二条 场地位于陡坡时,可用枕木、型钢等搭设坚固稳定的工作平台。
第三条 根据设计单位所提供的控制点,采用全站仪现场布置控制网并复核。依据钻孔桩中心轴线坐标值,用坐标法放样钻孔桩中心线、钻孔桩中心点等,并打入标桩。在距桩中心2.0m的安全地带设置“十”字形控制桩,便于校核,桩上标明桩号。
第二章 钻 孔 桩 护 筒 埋 设
第一条 钻孔前应设置坚固、不漏水的孔口护筒。护筒入土较深时,宜用压重、振动、锤击或辅以筒内除土等方法沉入。为增加刚度防止变形,可在护筒上、下端口和中部外侧各焊一道加劲肋。
第二条 当护筒长度在2m~6m范围时,有钻杆导向的正、反循环回转钻护筒内径宜比桩径大20cm~30cm;冲击钻护筒内径比桩径宜大30cm~40cm;深水处的护筒内径宜比桩径大40cm。
第三条 当采用反循环回转方法钻孔时,护筒顶面应高于地下水位2.0m以上;采用正循环回转方法钻孔时,护筒顶面的泥浆溢出口底边,当地质良好,不宜坍孔时,宜高出地下水位1.0m~1.5m以上,当地质不良、容易坍孔时,宜高出地下水位1.5m~2.0m;采用其他方法钻孔时,护筒顶面宜高出地面水位1.5m~2.0m。
第四条 旱地或浅水时,对于粘质土护筒埋设深度不下于1.0m~1.5m,对于砂类土应将护筒周围0.5m~1.0m范围内土挖除,夯填粘质土至护筒底0.5m以下。
深水及河床软土、淤泥层较厚处,应尽可能深入到不透水层粘质土内1.0m~1.5m;河床下无粘质土层时,应沉入到大砾石、卵石层内0.5m~1.0m。
第五条 水中筑岛上,护筒宜埋入河床面以下1m;水中平台上可按最高施工水位、流速、冲刷及地质条件等因素确定埋深,必要时打入透水层。在水中平台上下沉护筒,应有导向设备控制护筒位置。
第六条 护筒接头处要求内部无突出物,能够耐压、拉、不漏水。
第七条 护筒顶面中心与设计桩位偏差不得大于5cm,倾斜度不得大于1%。
第八条 护筒就位后必须与桩中心进行校核,护筒安设后,在护筒口上焊上一“十”字架中心挂吊一线锤,自然下放,看是否与桩中心重合一致。
第三章 钻 孔 桩 泥 浆 制 作
第一条 泥浆材料应符合下列要求:
1)在黏性土中钻孔,当塑性指数大于15,浮碴能力满足施工要求时,可利用孔内原土造浆护壁。冲击钻机钻孔,可将黏土加工后投入孔中,利用钻头冲击造浆。
2)在砂类土、碎(卵)石土或黏土夹层宜采用膨润土泥浆护壁。
第二条 正循环旋转钻机、冲击钻机造孔时,入孔泥浆比重为1.1~1.3,反循环旋转钻机入孔泥浆比重可为1.05~1.15;黏度一般地层为16s~22s,松散易塌地层为19s~28s;含砂量新制泥浆不大于4%;胶体率不小于95%;pH值应大于6.5。为提高泥浆黏度和胶体率,在泥浆中掺入适量的CMC羧基纤维素或Na2CO3纯碱等外加剂,保证泥浆自始至终达到性能稳定、沉淀极少、护壁效果好和成孔质量高的要求。
第四章 钻 孔 桩 泥 浆 池 制 作
第一条 泥浆系统
修建泥浆制浆站,泥浆池容量宜满足施工用浆量,根据施工现场场地情况具体布置。
泥浆池平面示意图见图1。
图1 泥浆池平面示意图
第二条 泥浆池制作标准:泥浆池为下沉式,坑挖2.0m,用袋子装黏土堆磊成底板和边墙,边墙下部宽80cm上部50cm。为防止地面污水倒流进池故边墙高出地面20cm。
第五章 钻 孔 桩 钢 筋 笼 制 安
第一条 钢筋笼的材料、焊接应具有质量证明书,按规定进行抽检并符合相关技术标准的规定。
第二条 钢筋笼可按设计长度和设备吊装能力,采用整根或分段制造。当采用分段吊装时,应先在钢筋加工厂进行试拼对接合格,再分开吊装,保证对接钢筋连接质量。
第三条 主筋搭接焊接时,同一断面内的钢筋接头不得超过主筋总数的50%,两个接头的间距不小于500mm。主筋的焊接长度,双面焊为不小于5d(主筋直径);单面焊为不小于10d。加强筋与主筋的连接应采用焊接。
第四条 钢筋笼制造应在专用台架上进行,下料前,必须先进行拉直,然后对号加工下料,并分类标识排放。钢筋的间距必须至少采用两个间距定型固定架来进行固定,禁止人工手扶固定间距,保证其主筋和箍筋的轴线、平顺度和间距符合设计和规范误差要求。
第五条 钢筋笼外侧应对称设置数量足够而牢固的保护层垫块。垫块应采用与桩体混凝土同等级的混凝土预制垫块。保护层厚度5.5cm,沿钻孔竖向每隔2m设置一道,每道沿圆周对称的设置2~4个垫块。
第六条 钢筋骨架临时存放的场地必须保证平整、干燥。存放时,每个加劲筋与地面接触处都垫上等高的方木,以免受潮或沾上泥土。每个钢筋笼制作好后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