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课程设置评价模型的研究——以桂林理工大学统计学专业为例 开题报告.doc

发布:2016-07-31约2.76千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开题报告(含论文综述) 系 ( 院 ): 理学院 所属教研室: 统计学教研室 课题名称: 课程设置评价模型的研究—— 以桂林理工大学统计学专业为例 专业(方向): 统计学 班 级:统计09-1班 学号:3091328129 学 生: 傅雅玲 指导教师: 张浩敏 职称: 副教授 开题日期: 2013年3月9日 一、毕业设计(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⑴ 课题名称;⑵ 有关的研究方向的历史、现状和发展情况分析;⑶ 前人在本选题研究领域中的工作成果简述] 〔1〕 课题名称 课程设置评价模型的研究 ——以桂林理工大学统计学专业为例 〔2〕 相关的研究方向的历史背景及发展现状 课程设置是根据教育目标、教学目的和培养模式等,按照学科专业对学习者所应具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遵循教与学的规律和实际把教学内容分解为课程,并对这些课程进行安排使之成为一个课程体系的过程。 从课程设置与人的关系看,课程的设置由人来完成,课程的设置是为了人的发展,设置的课程是通过人的学习来完成。课程的设置必须以人作为最基本的出发点。知识之间都是有联系的,知识之间的联系就组成了知识的结构。学习者学到的只是基础性越强,迁移性越大。学习的主要方式就是“原理”、“态度”的迁移。因此其理论认为,课程设置必须有一个基本结构,突出基本原理、基本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我国高等学校的课程从纵向结构看基本上是按知识逻辑组织的,大体上分为三个层次或三种类型: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基础课一般是指学生达到专业培养目标要求所必需的基础只是和基本技能课程。专业基础课是一个专业的学生所必须修习的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是某一专业体现该专业特点并根据该专业特殊需求而设计。 〔3〕 本选题研究领域的工作成果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各国高教界也一直在对课程那个进行改革。国际趋势是扩大基础只是、拓宽专业口径、实行文理渗透、强调人文教育、增加选课数量、加强应用课程、注重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主要的研究方法有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和组合模型分析等。如《基于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教学质量的综合评价》针对目前高校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多、计算量大这一问题给出了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综合评价方法。利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因子分析理论和聚类分析方法简历了教学质量综合评价模型,并利用软件实现模型的求解。 二、设计或研究主要内容和重点,预期达到的目标及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和技术关键,有何创新之处。(此部分为重点阐述内容) 1、 研究内容和重点 主要研究课程设置的评价,以桂林理工大学统计学专业为例,通过收集桂林理工大学统计学专业02级——09级同学四年课程成绩,建立模型,对统计学专业课程设置进行评价,根据协整检验及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结果分析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设置和成绩等方面的联动反应,从而提出对课程设置的建议。 2、 研究目标 对课程设置的评价研究,探讨课程设置对高校教学的影响,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一些建议。 3、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和技术关键 在建模的过程中主要运用因子分析法,典型相关法,选取桂林理工大学统计学专业的学生成绩数据作为基本原始数据,然后,通过协整检验及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分析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设置和成绩等方面的联动反应,从而提出对课程设置的建议 三、研究方案:[ ⑴ 技术方案(有关方法、技术路线、技术措施);⑵ 实施方案所需的条件(技术条件、试验条件等)] ⑴ 技术方案 1) 因子分析法 2) 典型相关分析 3) 协整检验 5)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⑵ 实施方案所需条件 桂林理工大学理学院统计学专业20002级—2009级全体学生的课程成绩 四、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请列出10个左右的参考文献) [1] 何晓群主编.多元统计分析(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 何晓群,刘文卿编著.应用回归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3] 王燕编著.应用时间序列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鲍步云.基于因子分析的教学质量评价实证研究[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0(1) [5] 张素梅,罗卫民.基于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教学质量的综合评价[J].统计教育.2008 [6]高越飞,王兴辉.因子分析对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J]. 2008 [7]牛裕琪,何平.教学质量评价数据的多元统计分析[J].陕西工学院学报,2001 [8]向晖.高校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